关键词 |
大型石雕佛像,石雕佛像联系方式,济宁石雕佛像,景观石雕佛像 |
面向地区 |
全国 |
观音石雕佛像坐像则大部分供奉在寺庙主殿内,比如圆通宝殿或者观音殿等等。石雕观音坐像相对更加适合供奉在室内,石雕观音坐像较常见的制作高度通常在1米至2米左右,这样的高度与人的视角相对平行,可以营造出一种十分亲切的氛围。当信众来到大殿内观音菩萨像跟前,双手合十地朝拜时,就能清楚地看到眼前的这尊坐姿石雕观音像。因此,石雕观音坐像更适合供奉在室内大殿中,以便于信众倾诉和祈福之用。许多信众请进家中供奉的石雕观音佛像,也是以坐姿的为主。
目前,常见的石雕观音佛像都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花岗岩石材储量高,开采便捷,而且其颜色质地十分美观,耐腐蚀抗风化能力强,储存时间长,十分适合用于雕刻露天室外石雕摆件。供奉在寺庙内的石雕观音佛像大多都是用花岗岩雕刻,由于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寺庙石雕佛像的定制需求量也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寺庙喜欢定制花岗岩石雕佛像。
观音石雕佛像样式丰富多彩,除了我们常见的石雕滴水观音像以外,还有石雕三面观音像像。虽然石雕三面观音确很多人不知道她的存在也没听过。石雕三面观音在一些寺庙中还是较为常见的,只是我们没有认真留意过往往就疏忽了。园区三面观音也是较为常见的,一般置于园区较高处。石雕三面观音的正面观音手持经箧,右面观音手持莲花,体现观音的法身德。左面观音手持念珠,体现观音的解脱德,即摆脱无明烦恼和种种束缚,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表现“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同等同体的慈悲精神。依次象征智慧、平安、仁慈。
佛家文化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已经沉淀和提炼出一种只属于东方文化的特魅力;其中既保留了佛家文化的神秘与深厚,也融入了更多吉祥传统的文化底蕴。人们对佛家的信仰热情也十分高涨,寺庙几乎遍布各地;信徒的数量不计其数。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前往寺庙敬佛礼佛,映入眼帘的这些佛像石雕,虽然形态各异,供养的意义也各不相同,但是几乎所有的石雕佛像都是双耳垂肩的艺术形象。比如常见的石雕观音、石雕如来等等,其中石雕弥勒佛的双耳垂肩更为夸张,都直接垂到大腹便便的肚子上。
石佛像的雕刻艺术分别从生活中,和古文献的记载中汲取到灵感,巧妙地运用“双耳垂肩”的富贵相貌,塑造出温润圆满的石雕佛像。人们通过对“双耳垂肩”的字面理解,和文献记载,可以更好地学习佛学常识,知道了石雕佛像的样貌特征,都是来自于佛像的各种“相好”。通过石雕佛像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为我们呈现出了佛陀菩萨的庄严殊胜。
俗话说石雕工艺品“三分料,七分工”说的就是料子固然重要,但是雕刻的细腻程度比料子更重要。在日常的人物脸部雕刻技艺中就十分讲究“三庭五眼”的标准。“三庭”是指将人的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等分,即上、中、下三庭。从发际线到眉毛的距离为一等分,从眉毛到鼻尖的距离为第二等分;从鼻尖到下巴尖的距离为第三等分。“五眼”则是指脸宽,即从从左耳到右耳之间的距离共有五只眼睛的长度。两只眼睛本身为两个单位,两眼之间为一个单位,两眼外侧到耳朵各为一个眼长。 由此可见,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着诸多的讲究和细节,但是总是围绕着“慈祥”的脸部标准,将观音石雕塑造成慈祥、优美、宁静、庄重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