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汉族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汉族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汉族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某种需要的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吉语钱”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钱币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沉淀下来的,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了钱币铸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概貌,以及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人群不同的心理。由于钱币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钱币又是其铸造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的物质见证之一,因此有着其它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
刚开始是由于古代先民由于受认知程度的限制,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加之源于有神论的信仰与精神崇拜物,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所铸造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幸福、、多财、多子等现实利益的祈盼和追求。于是,人们把这种心理以寄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将其赋予特定之物上,这或许是某棵树、一座山。所以就会有人将这种心理寄求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币之上,作为配饰或符携带以及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