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早提到公共厕所的文献是《周礼》,在夏商时代城市之中就有了公共厕所,公共厕所现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之一,体现着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城市里的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可方便人们生活、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是收集、贮存和初步处理城市粪便的主要场所和设施;作为城市建筑的公厕设施本身是人文景观之一.公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 无论对待厕所的态度、使用方式,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伦理标准.从生理代谢的简陋随意场所,到兼有生理代谢、卫生整理、休息乃至于审美、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本质上构成了人的生活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变革和进步。
移动式公厕,是指公厕建筑可以重复且较为方便地整体移动到需要设置的地点,为公众提供如厕服务的设施。由于一些地点受地形条件等限制,又没有商场等建筑可以附建公厕,公众如厕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迫切需要占地面积较小、机动性较强的公厕为公众提供服务。
一些大型的室外文娱活动、体育赛事正显增加趋势,这些活动短时间内人流大量集中,过后又恢复如常,也亟需能应付时段性需求的公厕设施,因此,移动式公厕应运而生。移动式公厕具有占地面积小,一般为5-10m2左右,机动性较强,可以重复使用,较少了因拆迁而造成浪费现象发生,非常适合受地形条件限制和时段性服务需求场所使用。
地面与地下公厕:城市公厕大部分建设于地面,但建设于地下的公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地下公厕,在建筑规模和建筑标准、服务水平上毫不逊色于地面公厕,为参观天安门广场的广大游客提供良好的如厕服务。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解决地下公共设施如地铁、地下商场的顾客如厕问题,已经提到各级的议事日程中来,建设地下公厕成为需要突破的城市公厕空白点之一,有待人们不断研究和实践。
按建筑结构分类:公厕按建筑结构分类,可分为砖混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砖木结构、简易结构等几类。 砖混结构公厕由钢筋混凝土与砖石材料建成。其特点是结构牢固,取材方便,是目前公厕较为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