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
所谓涩、滞、燥与润、滑、爽,每一个字都是一片天地,每一个字都是经验、汗水甚至泪水的结晶!要品味出其中的真意、深意和精意,一定需要成千上万次地反复上手、揣摩、总结、凝练、提纯。
其次,瓷器的衣着亦即釉质也决定着瓷器是否出汗和出汗的多少。总的趋势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易出汗。
在瓷器断代时,干或湿的手感只是辅助的手段。所谓“古瓷会出汗”和干湿的手感,都是一种手上的感受而已,并不是真的有可见的汗液或汗滴出现;
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硬感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和表述的犀利感、尖锐感、鲜明感、特感的复合体,复杂、混杂而微妙,惟有反复上手、揣摩、分析、比对方可略见端倪。
北宋汝窑莲花氏碗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许多瓷器在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这也许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
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标准。
不同时代,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以及技术条件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因此不同时代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是瓷器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对历代瓷器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对瓷器鉴定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了解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第二类,以不同地区、各时期瓷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的特点作为依据的瓷器鉴定方法。
一般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胎质白度、密度及匀度上的特点。
二,器型造型、器型制作精粗、薄厚、主体器型附件上的特点。
三,瓷器釉质、釉色、片文上的特点。
四,瓷器装饰彩料质地、颜色、技法上的特点。
五,烧制工艺上的特点。
瓷器在艺术上的特点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1 瓷器造型艺术上的特点。
2 捏塑刻画雕镂艺术的特点。
3 瓷上绘画或彩绘艺术上的特点。
4 堆塑镶嵌艺术上的特点。
5 瓷上书写艺术的特点。
6 利用窑火控制釉质釉色艺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