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黄页88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景德镇哥瓦弟玉陶瓷有限公司 > 供应产品 >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定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定

更新时间:2024-06-28 06:17:40 [举报]

从各朝代陶瓷的纹饰去判断瓷,除了看其器皿的胎骨和釉色之外,纹饰的鉴定也很重要。瓷器上的纹饰就象一个人的衣冠,它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我们鉴定古陶瓷时千万不要忽视它。 中国古代陶瓷纹饰繁多,但按类别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装饰四大类。 纹饰本身有它的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例如,明代中期,正德年间,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社会广泛兴起,所以,瓷器上出现了八仙、八宝图、真武大帝、花捧回文、书写回文、仙人朝圣图等图案。又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训,对“尚武”和“习文”极为重视。

所以,在瓷器图案中,“尚武”方面有各样的刀马人物和清装射猎图等出现;在“习文 ”方面,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以文字作为图案装饰。 作纹饰鉴定时,对不同时代要掌握其不同纹制手法。例如我们常见的云纹,元、明、清就有不同的“朵云”,只要细心研究,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绘制方法。 元代朵云纹,其写法基本可分为两种。种,身绘成如意头状,多不对称,边大边小,其尾前段肥大,后半段细长,整个造型活像一条大头小蝌蚪在游动着。第二种,也绘一个不对称如意头为身,拖一长尾,尾的前段长出两个小头,其尾活像萌芽的种子根部,其如意头下的两个小头,又似两片小叶托着一朵盛开之花。

从历代陶瓷的款识来判别,款识也叫年款,是在一件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心里,身的中部或口缘等部位,书写上某某皇帝的年号,如“大明成化年制”等字样,以表示年记。这种年款,有一部分是专为宫廷烧制的,叫“官窑”款;有一部分是民间烧制的,叫“民窑”款。除了记年款,还有殿名款(如体和殿)、堂名款(如中和堂,这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居住过的)、齐名款、轩名款、赞誉款、吉祥款、陶工款、供养款、干支款(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花样款(如白兔、双鱼、折枝花朵等),等等。这些都称为款识,是表示某个朝代生产的器物。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已知陶瓷上早的款识,应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商、周青铜器上铭纹和徽号已经盛行,但在陶器上有款的,可以肯定是在陕西咸阳出土的一件秦代陶器上的“王”字。前些时候,广州中山五路发掘一处秦汉遗址,曾发现有带“官”字的陶片;在三元里一个西汉初年墓中,也发现有“居室”款。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瓷器鉴定之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

在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中,陶瓷造型既是构成陶瓷艺术的重要方面,也是陶瓷功能和装饰纹样的载体。回顾整个陶瓷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推动陶瓷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是科学技术和工艺技巧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辈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陶瓷器的造型样式,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与学习。

清代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类款,从款识内容看,主要分为朝代款(又称年款)和干支款两大类。年款多用于官窑器上,干支款多见于民窑器上。官窑年款以楷书或篆书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为多见,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



款字多落于器物外底,个别的落于近口沿、足内沿等处。六字楷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个别为三行排列或一排横列,款外围以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六字篆书年款绝大多数作三行排列,少数作一排横列,极个别的为双行排列,款外多无边栏,个别的围以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四字楷书或篆书年款多作双行排列,外围双重圆圈、双重方框,也有无边栏的,个别的四字篆书年款作上下右左钱文排列。



清代纪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珐琅彩款、矾红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类,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纪年款中占主导地位,珐琅彩款则集中出现于康、雍、乾三朝,随着珐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矾红彩款。刻划和模印款则用于颜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厂官釉、仿钧釉、炉钧釉等。



从字体上看,整个清代纪年款不外乎楷、篆、隶几种,其中楷书居于主导地位,自始至终都在使用.篆书款出现于康熙晚期,当时只用于供祝寿用的金釉蓝团寿字和五彩三多纹器上。雍正时篆书款增多,许多仿制名窑的品种上均喜用篆书款。乾隆时楷书、篆书款平分秋色。嘉庆及其以后各朝,篆书款数量渐减,基本以楷书为主。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厂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少见。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年号纪年款和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

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为,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胡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固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固“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纪年款如“大清国雍正九年”等。

道光(1821~1850),为清宣宗旻宁的年号。道光朝瓷器生产不如乾隆、嘉庆朝,质地与釉色及纹饰均无法与乾嘉相比。官窑款识品种更是,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款识排列以六字三行无边饰和一行横书为常见。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紫彩等。有书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识。字书写流畅。民窑款识见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围单框,或无边饰。款识书写不工,字迹潦草,其车有些字不可辨认。

咸丰(1851~1861),为清文宗奕宁的年号。咸丰一朝为清王朝衰落的关键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使清王朝无法顾及瓷器生产,后太平军浮梁县,导致了御窑厂毁坏,造成官窑无法生产。传世咸丰官窑极为少见,民窑也多半不写款识。目前所见咸丰官窑年款多为楷书款。“大清咸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成丰年款多见。或双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横书。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彩。有书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边饰。民窑纪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双框,或无边饰,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年号纪年款有“咸丰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光绪(1875~1908),为清德宗载湉的年号,光绪朝历时34年,瓷器烧造量,质量在晚清中为佳。其中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寿等均有大规模的稍早。官窑年款以“大清光绪年制”为常见,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横书等。清书写材料有青花、红彩、紫彩、金彩等。有书款也有暗刻款识。 “光绪年制”四字款较六字款少见,款外无边框,此时篆款更为少见,字书写工整。民窑款识以六字楷款多见,书写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窑,草率的极为随意。四字篆书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无法辨认。另还有“光绪年造”、‘‘光绪年制”,“光绪八年”等。

同治(1862~1874),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成丰朝御窑厂被毁后,于同冶五年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因战乱工匠逃亡,有技术的工匠流失严重,所烧瓷器质量粗糙不堪。官窑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书款为多。款字书写较为规范,款外均不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和金彩,有书款和刻款等。民窑款识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书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认。



宣统(1909~1911),为清代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宣统官窑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多见,有青花、红彩、紫彩、墨彩等。有书款和刻款,书写规范工整。民窑款识为六字楷体,书写不工。

标签:瓷器鉴赏
景德镇哥瓦弟玉陶瓷有限公司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