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运动技能学练和准备活动可以替代体能练习?
答:,准备活动不等于体能练习。因为准备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进入运动状态,充分活动各个关节,为进入有较高运动负荷的运动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其次,运动技能学练不能替代体能练习。因为介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体能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和不全面的。第三,体能有11种,且每种体能有多种练习方法,而且需要承受较高运动负荷才能获得练习效果。因此,不应将技能学练与准备活动代替体能练习,提倡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都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
季浏:《体育与健康(2022年版)》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主要环节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运动技术如何教学、运动负荷如何掌控、体能练习如何把握……诸多实际问题困惑着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本期《体育教学》杂志整理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针对一线教学问题作出的解答,以期为体育教师解惑。
问:不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怎么能够参与一项运动的对抗、比赛或展示?
答:过往几十年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每节只让学生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教学的体育课并未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一味地秉持旧有、落后的教学观势必定不能改变现状,解决现存的问题。此外,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并非依赖长时间的静态练习,而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至于单个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就不能参与比赛之类的观点,则更不敢苟同。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需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才能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任何动作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个需耗费数年,甚至终身学习的过程,普通学生群体并非运动员,一味按照此类悖论进行体育锻炼与项目学习,不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也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窘境难以得到改变。
问:学生体育课运动心率监测的安全标准是什么?
答: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
问:140~160次/分运动强度会造成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吗?
答:课程标准现在要求原则上达到140~160次/分;该运动强度是运动中的适宜运动强度范围,不是危险强度范围,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当然,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做好准备活动,逐步提高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