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12公分石榴树价格 |
面向地区 |
全国 |
石榴树栽培技术
秋季落叶后,次年春季出芽前,可栽植或盆栽更换。种植应选择阳光充足、背风、稍高的地方,土壤应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盆栽植物采用腐叶土、园地土、河沙混合栽培,并添加适量的腐熟有机肥。种植时,应采取土壤质量。地上部分应适当切割和修整。栽种后要浇水。它应该放在阴凉处。发芽后,应移到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
照明
光照和温度是花芽形成的重要条件。生长期需要充足的阳光,光照越充足,花就越鲜艳。背风、阳光、干燥的环境有利于花芽的形成和开花。光照不足时,只有长叶子不会开花,影响观赏效果。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冬季温度不应低于-18℃,否则易冻害。
水肥
石榴大田种植应每年施一次有机肥,改盆栽1-2年。在生长季节,应施肥3至5次,并注意松土除草。盆地土壤应经常保持湿润,以防旱涝。
修剪
石榴需要年复一年地修剪,可以做成单树干圆头,也可以多树干丛生,也可以修剪成矮小的平头冠。在结果期,长枝夏季采摘,秋季后剪短,避免二、三级枝在顶部,以储存养分,从而形成下一年的结实母枝,并及时切断根际的萌芽分蘖。
越冬
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宜采用冷库或地窖。
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世纪时传入中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人杰地灵的临潼骊山,不仅为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珍贵的秦唐文化遗迹,而且培育了多彩多姿的中国石榴文化之花。中国石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成熟,凝聚着“采国外名花,结国内硕果”的意蕴,显示着历代陕西人对美好吉祥事物的热爱与向往,激励着临潼人民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的石榴在临潼,临潼是中国石榴文化的发源地。当年周恩来陪同外宾访问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见山上因汞含量超标而什么都不长时,问为什么不种石榴,于是石榴大盛,毛纪念堂前的18棵石榴即为陕西父老从临潼移植。
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其时,安石国正值大旱,赤地千里,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那一年石榴花开得特别红,果儿结得特别大。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从此,由骊山“红宝石”变成的石榴,便开始在长安上林苑和骊山脚下定居繁衍,成为今日的临潼石榴。
张骞得石榴种,经丝绸之路传入内地,在当时的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据汉上林令虞渊追忆,上林苑其时栽植奇花异卉达三千株,内有“安石榴十株”。因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后又命人将石榴栽植于骊山温泉宫。
石榴树的花量很多,但落花落果严重,坐果率很低,所以产量不稳,大小年现象较重。据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调查:石榴树一般15年生左右进入盛果期,株产20~30千克,高株产可达50~100千克。石榴树 - 常用树形 自然生长的石榴树,常由根际丛生萌蘖,栽植后除去萌蘖,即形成灌木式多主干自然半圆形树冠。这种树形,第1年任其生长,第2年选留2~4个大枝(主干),除去多余萌蘖,以后随时清除基部的萌枝和根蘖,在所留主干1米以下的分枝,应逐年清除,以利通风透光,集中营养供应主干以上的树冠,以后,再在每个主干上选留3~5个主枝,向枝冠四周伸展,使呈半圆形或圆头形。石榴树树干多无料可用,所以有石榴树做棺材-----横竖不成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