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聚酯)
"1号"PET常用于: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
使用:耐热至65℃,耐冷至-20℃,只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融出。并且,科学家发现,1号塑料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释放出致癌物DEHP,对睾丸具有毒性。
因此,饮料瓶等用完了就丢掉,不要再用来做为水杯,或者用来做储物容器乘装其他物品,以免引发健康问题得不偿失。
注意:饮料瓶别循环使用装热水。不能放在汽车内晒太阳;不要装酒、油等物质。
聚丙烯
"5号"PP常用于:豆浆瓶、优酪乳瓶、果汁饮料瓶、微波炉餐盒。
使用:常见熔点高达167 ℃,是可以安全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微波炉餐盒,盒体的确以5号PP制造(微波炉PP耐高温120℃,耐低温-20℃),但因造价成本高,盖子一般不使用PP却以1号PET制造,由于PET不能抵受高温,故不能与盒体一并放进微波炉。为保险起见,容器放入微波炉前,先把盖子取下。
注意:放入微波炉时,把盖子取下。
对付双酚A的清洁措施
PC中残留的双酚A,温度愈高,释放愈多,速度也愈快。因此,不应以PC水瓶盛热水,以免增加双酚A(万一有的话)释放的速度及浓度。如果你的水壶有编号为7,下列方法可降低风险:
●使用时勿加热。
●不用洗碗机、烘碗机清洗水壶。
●不让水壶在阳光下直射。
●次使用前,用小苏打粉加温水清洗,在室温中自然烘干。因为双酚A会在次使用与长期使用时释出较多。
●如果容器有任何摔伤或破损,建议停止使用,因为塑料制品表面如果有细微的坑纹,容易藏细菌。
● 避免反复使用已经老化的塑料器具。
在采用各种塑料再生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再利用前,大多需要将塑料分拣。由于塑料消费渠道多而复杂,有些消费后的塑料又难于通过外观简单将其区分,因此,好能在塑料制品上标明材料品种。中国参照美国塑料协会(SPE)提出并实施的材料品种标记制定了GB/T16288-2008"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 虽可利用上述标记的方法以方便分拣,但由于中国尚有许多无标记的塑料制品,给分拣带来困难,为将不同品种的塑料分别,以便分类回收,要掌握鉴别不同塑料的知识,下面介绍塑料简易鉴别法:
折叠鉴定方法
1、密度法:通过考查各种塑料的密度,用液体做介质看其沉浮现象,可粗略辨别塑料所属大类,假设塑料放在水中可浮于水面,那么可判定原料不是PVC。
2、燃烧法:通过燃烧塑料观其火焰颜色以及燃烧时发出的气味和烟雾,通常聚烯烃类原料燃烧火焰多为蓝色或淡蓝色,气味比较温和及淡、烟雾呈白色,而多数带苯或氯的原料燃烧后易冒黑烟,且气味浓烈,ABS就是了。另外,如PE、PP有滴燃现象,而PVC等则无滴燃,但有自熄现象。
3、光学法:通过观察原料透明性进行鉴别,一般常用透明原料为:PS、PC、PMMA、AS;半透明原料为:PE、无规共聚PP、均聚PP、软质PVC、透明ABS等,其它的原料基本不透明。
4、色辨法:一般来讲,不加助剂的原料,如果本身含有双键,则颜色会显略黄,如ABS,因有丁二烯共聚,聚合后聚合物中仍含有双键,因此会显略黄。
5、聚氯乙烯(PVC)
外观:(同聚碳酸酯)
燃烧性:难燃。在火焰中燃烧呈黄色,火苗边缘呈绿色,白烟;有软化现象。可闻到糊焦味。
6、氨基树脂(UF脲/甲醛;MF三聚氰胺/甲醛)
外观:(含填料)质硬。
燃烧性:难燃。在火焰中燃烧呈鲜黄色;有炭化、膨胀、开裂现象。可闻到氨、甲醛、鱼腥味。
7、聚乙烯(PE)
外观:半透明至不透明,质硬;透明薄膜。
燃烧性:在火焰中可燃,离开火焰后缓缓熄灭或继续燃烧。燃烧时火焰上端呈黄色,下端呈蓝色;有融熔、滴落现象。可闻到石蜡味。
8、聚丙烯(PP)
(外观和燃烧性同聚乙烯)
折叠健康危害
塑料包装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大、抗冲击性好、透明、防潮、美观、化学性能稳定、韧性好且防腐蚀等优点,在包装领域广泛取代了金属、木材、纸张、玻璃、皮革等,因此,塑料包装对减轻我国的资源、能源压力起到了的作用。但是,塑料包装材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其自然降解时间长,有的长达100年以上。塑料的不易降解性,导致其废弃物长期存在下去。而且,往往消费一次即被丢弃,故塑料包装废弃物成为一个越来越的环境问题,形成了所谓的"白色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就迫在眉睫。
一、根据塑料的使用特性
1、通用塑料:一般是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的塑料。通用塑料有五大品种,即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合物。
2、工程塑料:一般指能承受一定外力作用,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高、低温性能,尺寸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作工程结构的塑料,如聚酰胺、聚砜等。
3、特种塑料:一般是指具有特种功能,可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的塑料。
塑料用途广泛,很多一次性消费品都是塑料制成,它可塑性强、、防水且价格便宜,仅靠禁塑令、征税和技术研发是不足以让人们产生根本性改变的。
比如受到很多研究者追捧的技术手段,包括提高回收技术、用藻类或者淀粉制作可生物降解塑料,用小蜡冥或者突变细菌“吃掉”塑料废物等等,这些手段进入市场缓慢又成本高昂,且有额外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资源消耗问题,用它们来促进限塑会很缓慢。
仅通过一些宣传活动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通过媒体关注环保和宣布一些社会规范(可接受行为的不成文规则),可以提高公众对某个问题的认识,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