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有四:
一、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且有分组状发纹。
二、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三、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
四、佛像台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佛像雕塑,雕刻艺术种类的其中一种,也是流传时间长的一种。早期的佛像雕塑多见于石雕石刻,后来铜佛像雕塑开始出现,铜佛像大多形体较小而,便以携带供奉于佛寺和信众家中佛龛,或纳藏于佛塔地宫之中,从古流传,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种采用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
从西欧传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个雕塑铁架子,架子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而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放大塑造。圆雕是立体的,要有一个整体观念。
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则不同。在我国的寺庙里,许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辉煌,如果打碎一看,原来是一堆木材、泥团、棉花、断麻、沙子、稻草、麦秸、苇秸、谷糠、元钉等等东西。
木雕刀
一般由刀头、刀把和铁箍构成,依刃口形状分平口、斜刃、三角和圆口刀 4 种,按颈状分有曲颈 、直颈两种 ,每一类又各有大、中 、小 3 号。
隋代的统治历史仅有三十多年,佛教依然为思想统治的主要工具,隋带统治者大力恢复被北周武帝毁坏的佛寺和雕像,隋炀帝继位后,造像之风更盛。除大量的小型佛教雕像以外,还继续开凿石窟,几乎遍布全国。隋代初年由于刚刚统一,西部造像仍多承北周风格,东部则呈现北齐面貌。隋末唐初时造像样式逐渐统一,表现为以北周造像风格为主体、东西风格相融合的风貌。
佛教在隋唐达到了全盛,建寺造像之风遍及全国。唐代的佛教造像数量非常之大,主要还是体现在石窟、摩崖石刻方面。现存的遗迹多集中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山西天龙山石窟、陕西彬县大佛寺、河北响堂山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乐山摩崖石刻、云南剑川石窟等。唐代的佛教造像继南北朝和隋代之后,已逐渐摆脱了外来样式的影响,走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而且已经走出了早期的古朴风格,进入的成熟期,并在题材意义上以反映人间的现实生活为主,
唐代规模大、艺术特点明显的石窟,首推敦煌。可惜的是很多地区的石窟雕塑在旧社会被盗劫几近掠空,现都被收藏在欧美各大博物馆。如陕西境内的唐代石窟。有太原附近的天龙山石窟,现在仅存14窟。从其中一件跌坐菩萨残体来看,中国古代雕塑家已的掌握了人体比例及结构,衣褶、饰物的写实雕凿能力也十分高超。
中国古代石雕佛像可以影响人的观念,石雕佛像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石雕佛像是供人们拜祭的大型佛像,因此建造古代石雕佛像需要用大理石的石材,经久不衰,不易风化,耐腐蚀,保存时间长等特点。佛教徒修佛法的方法之一叫做观佛,观佛不仅仅是看石雕佛像,还要沉思默想,通过观佛想象佛的崇高,就可以缩短与佛的距离,观佛有助于净化自己的心灵,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会转向更高的精神追求,促进中国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