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中国出土一件有6500万年的历史的“恐龙蛋窝”化石。本“恐龙蛋窝”化石出土之后,几经辗转流失到中国境外,此件“恐龙蛋窝”化石包含22枚盗蛋龙恐龙蛋,其中19枚恐龙蛋中可见初具雏形的恐龙胚胎。2003年,一名美国收藏家在美国公开拍卖会上以42W美元将其买下,后经多方交涉无偿归还中国。这也是中国政 府首 次通过外交途径追索流失国外的古生物化石
现在,化石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得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
还有古生物工作者也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恐龙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数恐龙蛋能孵化,使保存在地层里成为化石的恐龙蛋愈来愈多,而恐龙则愈来愈少,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过去,关于恐龙绝灭原因的学说有:“气候恶化说”、“砷中毒说”、“竞争失败说”、“生殖单性说”以及 流 行的“陨石撞击说”等。上述新学说已引起世界地质古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一个科学名称仅指体的单一类型,这样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明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中的全部成员基本上都很相似,且相互能够进行杂交。一个或多个种组合在一起,由他们共有的特点相互连接,构成一种属。属由科(一组属)和目(一组科)组成一个体的谱系图或家族树。种以下的名称均是人为的分类,并随各时期的意见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
从常见化石到不常见却十分壮观的化石都进行阐述,以期对收集者能有所帮助。这些化石均选自世界、收藏广的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虽然许多化石引人入胜,但是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却非常。多数化石类已纳入本书,从蠕虫到恐龙,从菊石到人类以及来自所有地质年代的化石。每个化石的描述均由多种不同类型化石研究撰文,并把术语降到少,许多化石很难发现完整的,尤其是体型较大的爬行动物和哺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本对骨骼的小部分加以阐述。为每种类型的化石配上相片是不可能的。
动物化石能提供环境标志,判断和恢复古沉积环境,建立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的亲缘关系.如浮游有孔虫,放射虫,牙形刺等仅产于海相沉积中;如中,新 生代的轮藻,某些介形虫和硅藻仅产于陆相的淡水沉积中;某些底栖有孔虫和介形虫及少数的轮藻,产于滨海的边缘环境的半咸水沉积等等。这些不同类别的古生物在其生存期间,对于水域的温度,盐度,深度,浑浊度和沉积底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