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解决孩子不服管教的问题,要做的就是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孩子行为出现问题,不要一上来就说孩子错了,不如先让自己“暂停”,尽快梳理和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大脑恢复理智,可以说出的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不假思考就脱口而出的时候,再跟孩子进行一番有计划的交谈。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告诉他你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3、给孩子描述你当时的感受;
4、引导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跟孩子达成共识。
克制自己易怒的脾气,克制自己打向孩子的手,在面对孩子时呈现出一种更理性,更温和的状态,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有必要,值得你去为之付出努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心中的“好妈妈”,孩子真正爱你,服你,还愁他不听你的管教吗?
为什么孩子不能去医院心理科?,你这个孩子,医院诊断抑郁,吃了药,还有在学校的种种问题,你要理一下,他身体是没问题的,没有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事,头脑是可以控制自己行为的,不是那种无意识,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就是说,他当下状态,人的生理,精神状态都是正常的。
第二,他所谓的问题,更多的是面对问题没办法解决,而且怕失败,怕家人担心,这个才是本质。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家里担心钱的问题,或从小孩子过早懂事,很多自己不敢去尝试。
家人对他太大的期望,他感受到了,那怕不说,心里也背负太多无形的压力,当自己努力,但现实和努力相差太大,心里落差,想得多,这样就所谓的抑郁了。
如何解决当下问题?
放下期待,特别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一直以来,为了什么?这么劳累,这么焦虑,这么煎熬?
为什么看到孩子这样,自己特别害怕,担心?
这担心背后是什么原因?
青少年抑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头脑想的多,凡是思考想如何做,如何和孩子沟通,都不是直觉。这样状态好时,有优势,但你这个性格,特别容易多愁善感,再加上长期有理念,只要把书读好,没真正做过真实的自己,有时再多的语言,都不如默默的抱一下孩子,和孩子说,谢谢你,孩子。
没状态,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活着为什么
我们会发现很多这种厌学的小孩,他们都曾经被精神科医生,我们的同行诊断过是抑郁。但是对这些孩子你会发现给他们服用抗抑郁药没有什么效果。
而很多这种所谓的被诊断为抑郁的、厌学的孩子。你问他们,你们以后想干嘛?很多孩子会很茫然的跟你说,我不知道无所谓,我就躺平,反正我以后啥都不干也无所谓。
那这个时候父母就会很着急,很多这种孩子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父母在养育他们的时候,经常会干这样一件事儿。常见的一件事儿就是从小到大把孩子的很多事情都安排好了,这种安排被安排的人生可能会让很多孩子慢慢的觉得开始怀疑,说我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果我的人生就像一列行驶在轨道上的列车一样。我现在都能看到我几十年后会过成什么样子。那我现在这么努力,学习的意义又何在了?很多孩子想着想着又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容易进入一种所谓的空心病的状态。空心病这个词是由徐凯文老师他提出来的。在我们精神科的,实际上我们有另外一个词来描述所谓空心病的这种状态。这个词叫发展性的抑郁。英文叫developmental depression,大家如果有兴趣你去的文献里面查这个词,你会发现不仅在中国,实际上西方
家长想让孩子改掉一个坏毛病,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大部分的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用自己处理压力的习惯来教育孩子:
控制、指责、要求、逃避等...…
渐渐地,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孩子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坏习惯带走,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教育内耗中。
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在孩子的毛病上,就会强化他这个毛病,滋养他这个毛病,即使后看似改变了他这个坏毛病,也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毛病就会体现出来。
父母眼里只看到问题,于是他今后的生命里见到的全是问题。
相反,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在孩子的优点上,知道人的改变需要时间和空间,就会科学的帮助他制订学习计划,耐心地帮助他实现。
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是孩子,而不是坏毛病。要明确地知道这一点,才不会陷入教育的迷茫之中。
当注意力在痛苦上,痛苦就得到滋养;
当注意力在问题上,问题就得到滋养
孩子所谓的问题,有三分之一可能是自身性格问题,三分之二都是童年养育手法偏差,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等影响,现在孩子的行为,不是短时间形成的,有些是一两年,有些是几年,面对孩子问题,做父母要有能力同时要有底气(不焦虑),这样才不会病急乱投医,或听什么课自己乱学,结果越来越焦虑。这时要有一个从事家庭教育和对生命教育的人来引导
如果自己心不定,看到孩子的都是问题,如果自己心定,相当于在二楼,同时看到问题,也看到解决问题,同时,孩子在面对问题,他也更有力量去面对,这个过程,有难受,有恐惧,焦虑。
刘聪文:
孩子问题,排除孩子先天原因或身体不舒服原因,这不是感冒发烧,开个退烧药,就行,如果真正要把问题根源找出来,或清楚如何帮助到孩子,起码要知道是个前提,一是孩子性格,二是孩子成长过程,家庭养育方式,三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养育偏差等,四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