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像其实在中国早期的寺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地方,基本上也都有更多的应用石雕佛像具有印度或者是西域的风格,而且整个石雕佛像从表面上来看,面相丰盈肢体肥壮表现庄严,甚至到东晋以来中国的石雕佛像也已经出现了雏形,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皇帝的支持,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繁盛的发展时期,佛教的风格转向了更多秀古的佛像,而且充满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那么,佛教为什么要造像?造像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这要从佛教名词“相”与“非相”说起:“相”,佛家指事物能被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所认识的特性,也就是说,能表现于外,可以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而“非相”就是诸法空性。也就是说,佛教讲究所有事物都是和合而成、既不坚固、也不究竟的,因此佛家都强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石雕佛像造像是一件极其有讲究的事。表面上看似“佛本无相”,但实际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们可以在经书中,掌握正确的比例后,根据创作者对雕刻佛像艺术的深度理解,在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方面,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石雕佛像的艺术形式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神圣慈悲。
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石雕佛像种类,人们不禁好奇,石雕佛像的种类到底有哪些?实际上石雕佛像的分类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是佛陀类、其二是菩萨类、其三是明王类、其四是天人神像类。其中佛陀类和菩萨类,是寺庙石雕佛像中比较常见的艺术类型。
佛陀,在狭义上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寺庙中较常见的诸佛雕像有:石雕释迦牟尼佛、石雕阿弥陀佛、石雕药师佛、石雕大日如来佛等等。
佛像石雕的种类之三是明王类,这种类别的石雕佛像相对而言比较不常见;包括不动明王、金刚夜叉等;是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神明。石雕佛像的种类之四是天人神像类,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等,另外还有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这些石雕佛像中的男性天神,大多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