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公道,信誉,当面验货付钱。上海本地人当天可上门收购,上海周边城市电话约定时间地点收购 其实辨别银元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买银元的老玩家们都会让卖家除了正反面加一张图,那就是边齿,边齿也是分辨银元真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当然边吃的学问也是非常的多!就光袁大头的边齿就有好多种!但是边齿也是作假的一个难点,毕竟冲压的点,还有味道都在里面,包括包浆之类的!
由于“袁大头”逐渐得到收藏市场的认可,因此不乏众多造假者为追逐利益伪造或仿造“袁大头”,不少收藏者不小心就为了“袁大头”而稀里糊涂成了“冤大头”。原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姚朔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鉴别“袁大头”真伪的技巧: 种方法是“敲” 拿两块银币,用双手的指尖各托住一枚银币的中心,慢慢靠拢,当两枚银币重合大约四分之一的位置时,使得两枚银币轻轻地磕彼此的边缘,真币发出的声音清脆,伪币声音听来发木。 第二种方法是“吹” 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捏住银元的正中心,猛地吹银元的竖边,迅速放到耳朵边听,真的成色好的银币尾音悠长而清亮,而其他金属或非纯银的不会有这样的尾音,比如市场常见的灌铅银币几乎不响,因为铅比较重比较软,不容易震动发音。现在的伪造者大多借用电脑制版,以合金材质冒充银子,其色、文图几可乱真,但终因不是银,其发音尖长,内行人一辨别就知真伪。 第三种方法是“称” 真币一般足重,经过流通损耗也在26克左右,其色润泽柔白、音色柔长、文图、包浆自然;伪币一般不足重,或加大加厚导致超重,且颜色灰暗。 第四种方法是用化学分析(慎用,容易造成包浆破坏) 在没有图案的地方,点一小滴硝酸,立刻会看到硝酸与银币中的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土黄色的硝酸银等其它金属的化合沉淀物。然后用布类的软性材料擦去化学反应沉淀物,你仍然会看到银白色的表面,这种实验不会伤害银币的整体结构,简单易行。因为金属币的金属成分的构成不纯,其化学反应物的颜色变化也较大,如果是假币,可通过化学反应物的颜色,来判断出银币的真伪。
历史意义 “袁大头”在货币收藏界被称为银元之宝,它是中国近千种近代银币中流传广、影响大的银元品种,也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光绪年间,由于各省铸造银元,却和当初铸造纹银一样,不仅重量和成色不能统一,数量上也难以控制。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因急于用款,不仅加工赶铸银元,还滥铸铜圆,滥发钞票和票,币制更加混乱。 民国建立后,中央财政几乎有出无入,财政危机十分严重。从短期来说,发行纸币亦不失为敛财妙法,只是纸币是银元的代表者,是兑换券,若没有银元的充分准备和广泛流通,纸币信用亦难确立。此时此刻,币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袁大头”银元正是基于此而诞生的,也是银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铸造,加上其信誉很高,“袁大头”数量增多,流通渐广,虽僻处边陬,也有其踪迹。“袁大头”银元的通行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也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
其余的就是丙类。1973年以前按照每枚1元的价格兑换人民币,到了1973年以后,收兑的价格提升到了每枚2.5元,而时则进一步提升到5元。初期百姓用银元兑换人民币的热情是很积极的,这主要归功于当时的宣传教导,在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的带动下,百姓用银元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购买生产资料的热情非常高,仅在1952年,就兑换了甲类银元200万枚。在广州市,仅1950年一年就回收了大概33万枚甲类银元,在海口市仅1950年一年就回收了26万枚甲类银元,这还仅仅是两个城市一年内的成效。以福建省为例,从1949年到1988年,一共回收了各种银元超过1600万枚,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省。像是并不非常富裕的安徽。
初学钱币知识的爱好者,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迅速的判断古钱的价值,即古钱币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钱币按材质可以分为:金、银、铜、铁、锡、铅、铝、锌、镍、纸、布、木、玉、石、陶、泥、瓷、竹等种类。其质地的变化随着时展而不断演变。夏商时期主要是贝币,贝币出土的有陶贝、泥贝、石贝、玉贝、骨贝、海贝、蚌贝。殷商时期进人金属铸币时代,出土有铜贝币、包金贝币。在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各个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材料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除金属币处,有竹制币、木制币、皮币、布绵等。秦朝以后以铜、铅、锡等混合金属为主要铸币原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事业的兴盛,出现多种材质的货币共存互换的局。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我们手头上的闲置也逐渐的增加起来,人们更多的都会把钱拿出来进行,收藏就是一种的方式,也是广大群众能够理解也可以接受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大家缺乏一定的收藏知识,那么就会使得我们在收藏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