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对干燥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定量分析中的烧杯、锥形瓶等仪器洗净即可使用,而用于有机化学实验或有机分析的仪器很多是要求干燥的,有的要求无水迹,有的要求无水,应根据不同要求来干燥仪器。
常见干燥方式
进行化学实验所使用的仪器除了需要清洗外常常还需要干燥。水的存在有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度或产率,有时甚至使化学反应无法进行。对于一般无水要求的实验,只需将仪器倒置晾干便可使用;而对于无水的实验,则需将仪器置烘箱中或热气流烘干器上烘干。若需急用,可将洗净的仪器用少量乙醇或丙酮荡洗,再用吹风机吹干。特别指出的是,无论用何种方法干燥的仪器,都让仪器冷至室温时才能取出,否则热的仪器骤冷时,水气将在器壁上凝聚。
只要不是容量仪器(量筒、滴定管、移液管等)都可以烘干。
洗净的仪器控去水分,放在电烘箱中烘干,烘箱温度为105~120℃烘1h左右。也可放在红外灯干燥箱中烘干。此法适用于一般仪器。称量用的称量瓶等烘干后要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和保存。带实心玻璃塞的及厚壁仪器烘干时要注意慢慢升温并且温度不可过高,以免烘裂,量器不可放于烘箱中烘。 硬质试管可用酒精灯烘干,要从底部烘起,把试管口向下,以免水珠倒流把试管炸裂,烘到无水珠时,把试管口向上赶净水汽。
烘箱中烘干应注意什么? 准确的说玻璃仪器都不能放入烘箱中烘干,能放入的玻璃器具其作用是用于盛放而不是测量用的。比如,烧杯、烧瓶、圆底烧瓶适合烘干,玻璃制品的量具类(带有刻度)滴定管、移液管、量筒不适合烘干。 烘干玻璃容易温度不可过高,做好是100度以下,取出时注意带耐高温手套,防止烫伤,另外,好将烘箱温度到达45度以下(或者常温)再取出仪器,高温下不可取出,防止骤冷骤热导致玻璃碎裂。
元素分析仪对于急于干燥的仪器或不适合放入烘箱的较大的仪器可用吹干的办法,通常用少量乙醇、丙酮(或后再用乙醚)倒入已控去水分的仪器中摇洗控净溶剂(溶剂要回收),然后用电吹风吹,开始用冷风吹1~2min,当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再用冷风吹残余的蒸汽,使其不再冷凝在容器内。此法要求通风好,防止中毒,不可接触明火,以防有机溶剂爆炸。
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环境质量正面临着严重的恶化。大气中细粒子污染物作为目种重要的污染物,不仅会引起身体功能紊乱,还会直接损伤器官功能,甚至导致癌变。空气污染物中的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2.5。细颗粒物是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相当于2500纳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中在空气中的含量浓度越高,也表示空气污染越严重。气象和医学普遍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仅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十分之一大小,不易被鼻腔内的绒手阳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总之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们身体和健康的危害更大。
运用当代的计量仪器与方法,可以对细颗粒物纳米微观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实现从细颗粒物的源头监控与治理空气污染的问题。比如为污染颗粒物采样样品,通过微纳米计量仪器的离线测量以及基于化学法的来源解析方法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满足环境细颗粒物特征和来源监测领域的重要需求
据有关资料反映,在欧盟国家中,由工业污染产生的PM2.5,可以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可见,PM2.5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十分危险的,要发现它、治理它,借助的计量技术手段。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人。显微镜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精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未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