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害。旧社会常有富贵人买古书画,但不知真伪,商人借此卖给他假物,假物卖真价当然可以赚大钱。买者请人鉴定,商人如果串通常给他鉴定的人,把假说真,这是骗局一类,可以不谈。难在公正的鉴定家,如果指出是伪物,买者退货,常常引鉴者的判断为证,这便与那个商人结了仇。曾有流氓掮客,声称找鉴者寻衅,所以多数鉴定者省得麻烦,便敷衍了事。从商人方面讲,旧社会的商人如买了假货,会遭到经理的责备甚至解雇;一般通情达理的顾客,也不随便闲评商店中的藏品。这种情况相通于文物单位,如果某个单位掌眼的是个集体,评论起来,顾忌不多;如果只有少数鉴家,极易伤及威信和尊严,弄成不愉快。
七、忘形。笔者一次在朋友家聚集看画,见到一件挂品,一时忘形地攘臂而呼:“真的!”还和别人强辩一番。有人便写给我一首打油诗说:“立扬新令,真假一言定。不同意见人,打成反革命。”我才凛然自省,向人道歉,认识到应该如何尊重群众!
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
掌握书画家的字号、籍贯和生卒时间,对于书画的鉴定工作很有帮助。这些问题往往被某些作伪者忽略,假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出问题。例如:明代沈度《梅花百咏》册,《石渠宝笈》卷三之十六著录,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沈度书于春草堂。"考沈度元代至正十七年丁酉生,明代宣德九年甲寅卒,78岁。成化十四年沈度已死去45年了,所以这件字册不用看实物也能肯定是伪品。又如:明代姚绶癸《三清图》轴,清代方濬颐《梦园书画录》卷八之十五著录,款云"三清图,永乐五年岁在丁亥秋日写,云东逸史公绶"。考姚绶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生,弘治八年乙卯卒,73岁。永乐五年姚绶尚未出生,所以,可以肯定这件东西也是伪品。正因为书画家的生卒时间对书画的鉴定有直接关系,所以就尽可能多掌握它。
从颜色上讲,明末清初出现的泥金纸为赤黄色,到清代后期,泥金纸变成了淡黄色。
清康熙至嘉庆,出现了一种粉笺和蜡笺纸,刘墉、黄易、梁同书等人常用,清末吴大溦则用日本纸作画。
此外,纸还有大小尺寸的不同和新旧之别。一般讲,早期的纸,尺寸较小,后期的纸尺寸越来越宽
对纸的质料,纸的型制,还有绢和绫的各个时代特征要熟悉。
例如,清康熙、乾隆以来流行彩色粉笺、蜡笺纸,上面还描上金、银花纹,只能写字,不宜绘画。
还有明末天启、崇祯或稍后一段时间,流行一种素绫,在书画上常用,尤其书法条幅用得多,到晚清时还有人使用。
对这些特殊的现象也要全面了解。关于纸、绢及绫,有作伪者常将纸、绢作旧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