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上,往往铸有一些与祭祀有关的用语或吉祥词语。如 平肩弧足空首布 的铭文中有记牲畜等文字,如“卯”“牛”组合字,“卯”“田”组合字等,应是指 卯时 祭祀用的供物; 齐刀 、即墨刀、安阳刀的背面铭文总有“日”、“吉”、“大昌”、“辟封”、“安邦”、“大行”等吉语;燕刀、燕圜钱的背面铭文中有“吉”字;战国秦“半两”钱的背面也曾经发现过祈求财富的吉语“千贝”。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把铜钱陪葬在坟墓里,以求逝者在另一世界中继续享受财富。而用作冥钱的仿制货币,如陶钱、石钱也相继出现。战国时期, 燕国 弧背尖首刀币和 齐国 “ 齐法化 ”刀币的背面都已铸有“吉”字的,而齐国六字刀币“齐建邦长大刀”也有学者认为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别铸造的纪念币。
西汉之初的宜子半两、太常半两等钱穿口均为菱形,而菱穿的目的可能是出于美观和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由此判断,它们应该是被用来佩戴的。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很少,典型的有背面铸有吉语、规矩纹或星象纹等的五铢、大泉五十等钱。另外,汉代还有一类挂钱(一说为扣饰),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古汉墓均有出土。
钱币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沉淀下来的,从一个或多个侧面反映了钱币铸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概貌,以及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人群不同的心理。由于钱币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钱币又是其铸造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的物质见证之一,因此有着其它历史文物的文化价值。
钱币无论其形状,就其性质而言,又都是特殊的商品及精美的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中国的钱币无论古今也概莫能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伴其中,钱币的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世界任何国家都无可比肩。其品种之纷繁,体系之特,也无出其右者。留存至今,作为历史的孑遗,文化的传承,精美的个体,良好的质量,使之因此而都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
源出于其中的花钱,自然大体也是如此,花钱虽然带有钱字,大多数的形状也与古钱接近,其材质也大多以金属为主。自汉唐以来就有了,类似于现在的纪念币,来纪念某个重大事件所铸造的钱币。
刚开始是由于古代先民由于受认知程度的限制,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加之源于有神论的信仰与精神崇拜物,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所铸造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幸福、、多财、多子等现实利益的祈盼和追求。于是,人们把这种心理以寄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将其赋予特定之物上,这或许是某棵树、一座山。所以就会有人将这种心理寄求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币之上,作为配饰或符携带以及悬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