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类主要使用自然火光照明,然后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逐渐进步,出现了固定的照明工具——灯具。据史料记载,中国早的灯具出现在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但生产粗糙,形状不固定。考古学发现,春秋时期的灯具是固定的。
《周礼》还记载,周王室或诸侯国有负责取火照明的官员。据研究,早期的灯应该是由礼器和食品“豆子”诞生的,上盘和下座应该用蜡烛连接起来,以保持稳定。在形态相似性方面,商周时期的豆多陶和青铜制成。因为后来人们用青铜豆作为礼器,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箍”字,然后出现了形声字“灯”,从“火”旁展示了灯的照明特征。
后来,“灯”被简化为“灯”。从“豆”、“爬”、“箍”、“灯”、“灯”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器皿的功能不断变化。
用柱子连接上下座椅已成为中国后代灯具制造的基本模板。从春秋到汉代,灯具的实用性减弱。在社会法律制度和礼乐制度不断成熟的背景下,灯具朝着祭祀礼器的方向发展。战国时期的灯具主要有四种铜灯:豆形灯、桂形灯、连枝灯和人物形灯。
秦朝以其精美的青铜灯设计而。在秦朝的基础上,汉代青铜灯的设计更加。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长信宫灯具有特的结构,将实用性、科学性和美观性有机结合,体现了汉代的灯具制作艺术水平。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工业取得突破,瓷器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推广难度小。
因此,青瓷灯逐渐取代青铜灯,成为主要的照明工具,具有一定形状和装饰性的油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油灯制作简单,价格低廉,多用于劳动人民和贫困儿童。受宋人欢迎的是油灯。由于蜡烛明亮,油烟小,蜡烛灯主要用于富裕家庭的娱乐和其他夜间活动。火把用于夜间行走、军事活动、旅游探险和山民的日常照明。
汉代的蜜烛是用蜂蜡制成的,然后是黄蜡制成的蜡烛。汉代出现或流行的灯具燃料还包括牛油、兰膏、油漆、芝麻油等动物油固态燃料。先秦战国时期,兰膏作为燃料出现,在秦汉时期更受欢迎。兰膏是指兰香提取的膏,本质上是一种植物油;《史记》记载,秦始皇陵以美人鱼膏为灯,这里所谓的油漆很可能是从桐树中提取的桐油;麻油应该在西汉早期使用。
兰膏、油漆、芝麻油等在常温下呈液态,不易保存,只在少数灯具的灯盘上留下油渍的痕迹。魏晋时期,蜜蜡或蜜烛在上层社会被广泛使用。许多皇帝给了刚去世的英雄百斤蜡作为长明灯的燃料。
魏晋南北朝甚至出现了用灌注法制作蜡烛的技术,北魏贾思协在《齐民要术》中明确提到了灌注法。
魏晋南北朝以后,植物油提取技术突飞猛进,取代了以往作为烛光燃料的动物油,成为主要照明燃料,油灯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