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方式除了放牧之外还可以圈养马,养马多数都喂饲料,草是一种食物。运动马通常是圈养的,为了保持它们的健康,圈养是必要的。因此,马的健康和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育种。对于运动马来说,要求不要太瘦或太胖,否则会影响马的运动能力。因此,我们在运动马的饲养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万个方面。喂入饲料运动马对饲料的要求很高,要求草质好,粗纤维含量低,不发霉,不浸泡在雨水中。投料前,饲料应保持清洁,无杂质、霉菌或腐败。投喂马饲料时,应拌料维诺马用高维补充维生素营养,改善生长,提高采食量,补充体能腿臂有力,体表整齐皮光毛亮,育肥增重臀部丰满,改善体质减少应激,节省草料,提高饲料转化率。因此,重要的是避免喂食发霉、变质或被寄生虫或有害物质污染的饲料。喂食粉状饲料时,应加入适量的水。
基于个体马的特殊喂养由于马的体型、身体状况、运动量、品种、年龄、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马的营养需求受到影响。马的进食和消化特征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没有两匹马的繁殖要求完全相同。每匹马的饲料摄入量、喂养速度、饲料成分和对某种饲料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养殖户应该全面准确地掌握每匹马的特点。在养殖户的平均每日供应量的基础上,应根据每匹马的特点调整具体的喂养。
后来,汉武帝得到西域大宛的“汗血马”后,又定大宛汗血马为“天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这里所说的“天马”、“西极马”都是今日伊犁马的前身。历代以来,为了得到西域良马,中原地区与西域一直进行着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
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这里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域,并在其周围建立惠宁等八座卫星城,统称“伊犁九城”。清廷在伊犁等地大办马政,建立多处马场,培育良马以供军需。清乾隆25年,在伊犁兴办两个马场,不断向内地输送马匹,这些马被称为伊犁马,但实际上是当地的地方品种哈萨克马。
1910年前后,不少俄国侨民迁入伊犁地区,带来一些良种马及其杂种, 1936~1942年及1949年以后,陆续由前苏联引进良种马改良哈萨克马, 当地群众把这些含外血的杂种马称为改良马。1956年及1957年的伊犁马调查队把改良马正式称为伊犁马,以区别哈萨克马。1958年及1963年昭苏种马场先后制定了五年及八年的育种计划,将伊犁马培育成体大、役用能力强、遗传性稳定的新品种。
蒙古马体格不大,平均肩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身躯粗,四肢坚实有力,体质粗糙结实,头大额宽,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飞节角度较小,稍曲飞,蹄质坚实。被毛浓密,毛色复杂,以青、骝和兔褐色为多。
蒙古马,相比西域马、欧洲马,个头矮小,在现代赛马场上没有立足之地,同时,欧洲也从不用做军马,基本上只有中国和古代北方部落用做军马。
到了现代,解放军撤销骑兵之前,可以有许多选择,但终仍然选择了蒙古马。这是为什么呢?
蒙古马,赛场上不行,奔跑速度不够,然而它确实又是的军马,它中用。
选择战马,也是精挑品种的。选择蒙古马而不是伊犁马或者别的马,那是经过多少实验和考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