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亚、蒂芙尼,这些全球珠宝品牌用“天下”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一个的饰品、腕表,让这些品牌成为身份、品味的代言人,也成了情侣夫妻间牵手幸福好珍贵的礼物。然而,近日浙江工商公布的抽检结果,却伤了不少“卡迷”的心。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对黄金珠宝饰品跟踪式抽检结果,其中,标注“卡地亚”品牌饰品抽样5批次,不合格5批次,不合格率达到。不合格的主要项目为标识中的“质量”、“证书”,判定标准为浙江省DB33/206-2013《珠宝玉石饰品标识》。我市是卡地亚饰品进驻福建的首站,厦门特约零售商店位于信达免税,此外,城也有一个戴了两年“面纱”,公告“卡地亚即将到来”,却迟迟未正式投入运营的卡地亚“专卖店”。记者昨日来到信达免税的卡地亚特约零售店,这里的店员告诉记者,并未听说卡地亚的质量有任何问题,也没有接到召回的通知和公告,一切都在正常销售中。
面对旗下产品不合格的消息,卡地亚出奇地安静。两个星期过去了,卡地亚没有针对此事公开表态。如此昂贵的饰品不合格,有没有短斤缺两,可不可以退货,有没有补偿计划?面对消费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号称“珠宝商皇帝”的卡地亚,却玩起了“躲猫猫”游戏,藏在“深宫”里一言不发。本报记者多次致电采访,公关部门就是置之不理。跨国公司傲慢的面孔,中国消费者并不陌生。麦当劳、欧莱雅、强生、宜家、索尼……从食品到化妆品,从家具到汽车,这些年来,不论是缺陷产品召回,还是质量危机处置,跨国公司屡屡采用“双重标准”,怠慢中国消费者。挂在他们嘴边的理由常常是“符合中国的标准”“符合中国的法律”。但卡地亚这次却不符合中国的标准。铺天盖地的舆论声中,我们没有听到卡地亚提出相关改正措施,也没有听到卡地亚表示出半点歉意。不知道这家奢侈品牌有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企业也如此。错一次可能是意外,错两次是没长记性。媒体上多次曝出卡地亚的质量问题,此次抽检它又批批不合格,这就值得深究了。是管理方法不当,还是漠视质量?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本来如此,还是把中国市场当成“点钞机”?面对消费者种种关切和疑问,卡地亚避而不答,是它特有的“处事风格”,还是有其他难以言状的苦衷?不管原因是什么,消费者需要卡地亚及时、清晰的回答。
出售二手奢侈品的女士:“我跟她沟通过了,她自己不跟我协商(两个包你愿意退的)我跟她讲得很清楚,如果是旧的或者怎样,我讲得很清楚,她自己收也要负责任的(两个包你是从哪里购买的)我不想多说了,我这个事情很清楚的,都跟家人讲清楚的,这个事情没办法的(是因为什么事情)不要说了我不想说了,我这个人已经很累了,我们就司法仲裁吧好吗。”信任问题是二手奢侈品交易的大痛点。“在这行,我们也很小心,一旦从自己这里出去了假货,可能不会有人再和你合作。”小鹿说,“我自己本身是一名持证鉴定师,当然如果客人有疑惑,我们也可以送去中检检测、出具证书。”小鹿补充,申请“中检认证”有一定的门槛,只有得到行业认可的机构才可以有资格送检。“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女士,是朋友介绍过来的,拿了十几个包来卖,只有1个是真的。”小鹿说,客人当时就很,真的那款是她从专柜购入的,其余都是十几年来从一位代购手里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