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开始,现当代陶瓷在国内不断拍出天价。10月举行的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创作的一件《黄山四千仞》粉彩瓷器拍出680万元,创下国内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新纪录。“680万可以拍下一件古代官窑了,为何去收藏一件当代艺术家的陶瓷作品?”不断有人对此发出这样的质疑。
对于680万的天价瓷器,有人认为“高过头了”。南京一家拍卖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说,拍卖成交价只是一个市场参考,甚至不乏“注水”可能,不能完全以此为参照。“在全国范围内,当代陶瓷收藏尚处市场培养期,虽然升值空间较大,但也存在变现不易等隐患。”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艺术陶瓷发展较快。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阻碍了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文革”后期,陶瓷艺术创作开始复苏,但设计人员的作品要经过“工农兵三结合小组”的严格把关审查,基本以“八个样板戏”作为人物形象创作的模型,形成了概念化的定制。这样,“文革”期间的陶瓷作品,就失去了地方艺术特色和陶塑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相反,也就在这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出现了一些的具有特历史时代风格的“文革”陶瓷,很多反映“文革”特色的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文革”陶瓷也因此而成为现今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新宠。
为了追求盈利,市场上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粗制滥造。许多新仿的“文革”瓷,如现在文物市场上有些新仿的“样板戏人物”、“红卫兵”像,从造型的塑造到色彩都不够,特别是神态极差,没有神韵,没有感觉。二是内容过分。表现在一件作品上,绘制水平也较高,如此丰富热闹,如瓷板、彩瓷瓶、盘、壶等,内容上往往过分,如“样板戏”图案纹瓶,附有电脑制作的多形体文字;反映“文革”运动内容的瓷板,似一幅的“文革”瓷画,恨不得把“文革”十年的内容全融进去,如“大批判、大字报、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上山下乡运动、跳忠字舞、学习毛泽东语录”等等,应有尽有,这样全面的“文革”内容的瓷板,在当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真假值得研究。将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仿制会更多,对现存遗留下来的珍贵“文革”陶瓷以更多的关注。
瓷色洁白并带有玉的光泽,透明度较高,釉面光洁,白里泛青;瓷质坚实,瓷化完全,敲击声音清脆而韵长。细瓷手工彩绘,特别是粉彩,大多是书画金石集于一体,有画必有题字,如“五彩毛诗词图纹瓶”,就充分展示了画与字的成功结合,花色品种,特别是“文革”后期,代表性的有青花绘画有串枝莲、缠枝牡丹、梧桐特别是经常绘制梅花,称"“蓝枝梅”。粉彩绘制的花纹凸起,表现较多的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景色,反映文化大革命形势方面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工农兵形象的图案、红卫兵塑像、歌颂“样板戏”、毛纪念章、毛泽东用瓷梅花、牡丹等图纹。
时代感触打动人,“文革瓷”的主要表现内容就是中国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情况,时代生活气息强烈,对于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经历的象征,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怀旧情绪,再加上特时期特的价值,很容易就勾起了他们的收藏欲望,一时间社会价格水涨船高,掀起新的收藏浪潮。
当代瓷品中还有一种收藏价值的“文革”瓷器,眼下正成为收藏界的热门新宠,在国内外都有很多的收藏者,这类藏品在收藏界构成了一个专题,在中国制瓷史上立成章、自成体系,表现出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