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麻面、漏浆。
蜂窝麻面
漏浆、错台
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未湿润,拼缝不严,混凝土振捣不密实;
2)混凝土离析,浇筑部位缺浆,振捣半径过大或漏振。
防治措施: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涂刷脱模剂,浇筑之前充分湿润;
2)混凝土浇筑应分层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用串筒进行下料;
3)插入式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棒至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2,振捣应插入下层砼不得少于50㎜。
混凝土板面不平整、开裂
原因:1)板面未采取二次赶压收光;
2)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板面就上人、上料产生冲击荷载、搭设支撑;
3)模板支撑未支承在坚硬的基土上,垫板支承面不足,浇筑砼时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
防治措施:1)浇筑混凝土前应采用2m~4m长木枋(60X160木枋)赶平、压实底模板,初凝前板面应及时进行二遍压实收光。
2)混凝土初凝后12小时以内应进行覆盖浇水养护,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上人施工,卸料时严禁冲击模板。
3)模板、支撑应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支撑应支承在坚实的基土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支撑应有锁脚杆、水平杆及剪刀撑,使支撑形成整体。
蜂窝出现的原因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造成水泥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