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是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汉代至唐宋时期有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币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粒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 古钱真伪的依据。
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暗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钱币特征。如战国时期刀布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
从古至今古币造假仍然以一些基本的方式为主:
用真品钱币作为母钱或以真品钱币图片精工制作母钱进行翻铸。仿铸工艺较差的不计较铜质,经常在用材上出现问题,比如宋元时期的钱币用黄铜进行铸造,这些都是不合常理的,只要谨慎地将黄铜币定位在明代嘉靖时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仿铸的比较好的,取废弃的破损古币作为材料进行铸造,更精细者取同时代的破损古币为材料仿铸同时代的品种。但翻铸的仿品在直径上往往都略小于真品,新铸的仿品铜质火气必然也重,声音刚硬,地张或穿口的砂型特点和古代也会不一样,甚至有些闪烁着铜光。
钱币学家鲍康将鉴别古币的心得归纳为三点,主要从形制、文字和锈色进行判断。造假者水平再高也只能做到形似,能做到却难做到自然,比如流通痕迹的自然,造假者能模仿锈色,却不能将锈迹深入胎骨,不能做出锈色既自然又入骨的假锈。
除了这些,如果想精益求精,请务必多去研究、多去对比普通的真品古币
(不建议大家去研究仿品古币,经常接触仿品很伤眼力)
,去熟悉每个时代的铸币特征,比如先秦圜钱穿孔面大背小、北宋钱币轮郭面深背浅,这些都是不起眼的小知识,但也正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时代特征。通过长期接触实物、日积月累地总结经验、甚至是打眼吃药后的切身体会,都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实战能力。
双旗币发生在紊乱不安、焰火纷飞的民国时期,通过烽火的糟蹋,能无缺地保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很是稀疏,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品鉴价值。
因为双旗币发生于民国时期,民国在我国历史上只是存在了几十年的时刻,因而钱币在阅历了无穷的年月之后,仍然能够无缺地保留下来,实属不易。2013年,一枚民国双旗币曾以260万元的天价在北京春季买卖会上进行成交,同年11月,在北京秋季藏品的拍卖会上,四川造币厂民国双旗币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85万元,挨近200万元,双旗币如今的市场价格更是一路走高。此湖南省造双旗币,纹饰深邃,品相无缺。乃保藏珍品。
魏晋时钱币种类多,但伪品也多。这时钱币以铜钱为主,铁钱也曾普遍通行。出现了国号钱年号钱及吉语钱,如“丰货”钱,该钱径约三厘米,篆书,为后赵石勒所造。
“汉兴”有两种,上汉下兴,隶书,称为“直汉兴”;另一种是右汉左兴,篆书,称为“横汉兴”,“横汉兴”少见。“汉兴”、“永光”“景和”的直径在1.5厘米至1.7厘米之间,“凉造新泉”、“天清丰乐”的直径在2.0至2.2厘米,“太夏真兴”的直径在2.2至2.3厘米之间,与此不符者,基本上是伪钱。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了解各时期铸币历史,掌握各代钱币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