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国钱制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曹魏立国之初,一度废除旧钱,改用帛交易。魏明帝太和元年恢复使用形同汉制的五铢钱,货值相对稳定。吴、蜀两国则因国力不济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接连铸行不少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脱离的大额铜钱。
两晋时期,仍沿用汉魏及东吴旧钱,十六国中的前凉、后赵和成汉则发行过少量钱币,但有帛等实物交易却是主要的流通手段。南北朝埋藏铸币增多,但币制相当混乱,名目繁杂,民间的私铸钱大量出现,而初行于东汉晚期的剪鉴钱在北方地区尤为盛行。
所谓剪鉴钱,一般指前期旧钱鉴为内心与外圈二种型,以这应当时衰颓的社会经济对货币单位的重量的需求。--隋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同时严禁私铸及其他旧币使用。钱制的庞杂局面得到了整治,至开皇五年隋五铢便成为国内统一的法定货币。
汉(新莽、东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名称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凉造新泉小平小样3000元北凉渠蒙逊永安年间铸径2.4CM,重约3克左右,小者不足2CM,重约1.5克,此泉出土均在甘肃武威,有王莽钱文风韵..太夏真兴小平15000元东晋时匈奴赫连勃勃于真兴年间铸。
径2.35CM,重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丰货小平隶书400元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世不多。
丰货小平篆书300元汉兴小型直读80元东晋李寿踞成都,改大成国为汉,改元汉兴铸。钱文隶书直读,篆书横读,径1.2CM,重1克上下,此钱制作粗陋,字浅肉薄,传世不多,以横读为罕。...汉兴小型横读350元四铢小平100元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始铸。
仿五铢而略小,面无内郭,四铢二字为篆书,重如其文,径2.25CM,重2.4克,少数面穿上下各一星,面文亦有错范重文者孝建四铢小平80元永光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1.6CM,重约1克,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此钱存世极少。
...景和小平小型20000元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铸。较永光钱更见轻薄,钱文为小篆,径约1.6CM,重不足一克。景和年号行三月而废帝被弑。故景和钱极罕。两铢小平小型6000元两朝宋废景和元年二月铸的两铢钱。
钱体轻薄,径约1.9CM,重1克左右;三月废帝被弑,十二月罢两铢钱,故两铢钱极罕。太货六铢小平150元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铸,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径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集币时慎之。
回收清代铜钱,了解清代历史。清名称书体币型特征参考价文字说明天命汗钱满文小平光背40元天命通宝楷书小平光背80元明万历四十四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头领努尔哈赤,改后金为大清,建元天命,其间铸天命通宝,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小平钱径2.7--2.8厘米,重5.46。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代贷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1644年李自克攻入北京,崇祯自缢煤山,清兵乘明乱入关,适逢吴三桂请兵书来,遂至山海关,败李自成于一片石,李败回北京,即皇帝位,第二天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回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撤兵回陕,九月世祖到北京,十月即皇帝位,十二月铸顺治通宝,面文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为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天命通宝篆书折十背满文15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5元顺治元年铸。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径2.5--2.6厘米,重3.8--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之十七字,径2.6厘米,重4.4克,五式为满汉文钱:临宁原同宣江东河蓟浙陕昌十二局,径2.8厘米,重4—5克。二式未见西广,一厘米同福江较少。另有合背钱,仿明制记重,记值当钱,径4.8厘米,重20克以上。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60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8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4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4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1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1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7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15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2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70元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4。顺治钱奠定了有清一代钱币基础,为嗣后各代所沿袭。尚有巩西二字,径2.5--2.7厘米,重3.8--5.6克。另有少数背星、月纹及合背钱,记地支钱。当钱径4.7厘米,传世以背巩,西,当钱,背大字广,南,面文双点通背东者亦少见。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四种监局3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小台4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台15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西3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巩2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漳1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桂2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南3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广1000元康熙通宝楷书小平背大清800元康熙通宝楷。记地支钱更罕。雍正通宝面文楷书,直读,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满文记局,泉源浙武河昌云苏南安黥巩济晋台川。雍正钱按顺治四式,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在清代诸钱中居少而精地位,一般径2.6--2.8厘米,重3.6--4.5克。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泉局雕母15000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3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安局10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晋局10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济局10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川局80元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南局180元雍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宝黔局2000元--清名称书体特征币形参考价文字说明乾隆通。
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公元1033年),刘皇后垂帘听政后期,宋廷铸行了明道元宝,也是有楷书、篆书两种币文,楷、篆对钱,旋读。元末南方起义军红巾军徐寿辉公元1358年...大安宝钱西夏文小平光背1500元惠宗大安年间铸,西夏文小平钱,径2.4CM重3.5克,制作较福圣宝钱为精,可见西夏钱冶铸术的长进。 贝币天然贝10元使用海贝打磨穿孔加工而成,始产一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曾亦行使货币之功能;铜贝--始铸于殷商晚期,下迄春秋时期。此当人类史上早之金属铸币。贝币骨贝25元贝币铜贝5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武1300元春秋早期至战国初。
周王畿地区。青铜,按今发现,空首布尚有铅质,以及银质者铸。形状为平肩平足,附注于此不另载。铲型,有銎。平肩弧足空首布册18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南15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安藏10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东周5000元平肩弧足空首布官考3200元斜肩弧足空首布卢氏1050元春秋至战国初。
青铜,铲形,斜肩,有銎。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1100元耸肩尖足空首布八4000元春秋至战国初。晋。青铜。起源于生产工具耒,肩,足皆成尖角状,有銎。耸肩空首布无文2600元釿布梁半釿2600元战国早、中期,以魏国为主,另赵,楚诸地亦曾铸有。
釿布梁一釿2000元釿布梁二釿8000元釿布晋半釿15000元釿布晋阳二釿8000元釿布晋阳一釿2500元釿布安邑一釿600元釿布晋阳半釿6000元釿布虞一釿2000元釿布虞半釿22000元釿布氏半釿22000元布币山阳10000元布币分布3000元布币四布当釿30000元布币殊布当釿、十货1400。
方足布蔺100元方足布平阳35元方足布安阳120元方足布齐备120元方足布襄坪背左80元方足布同是150元方足布高都180元方足布奇氏280元方足布乌壤300元方足布长安700元方足布550元方足布东周1600元方足布右明新治1500元尖足布邪山1200元战国中、后期,赵、燕等地,青铜。
青铜,平首,一般为圆档方足。锐角布垂220元锐角布涅金200元布币卢氏涅金6000元战国中、后期。三晋地区、燕国,青铜。平首、平肩、方足。小方足布是目前存世多的一种布币,历年均有出土。平首、耸肩,尖足。
尖足布兹氏半150元尖足布武安150元尖足布中阳400元尖足布商水900元尖足布寿阴350元圆足布蔺、五1300元战国后期,赵国,青铜,圆首,圆肩,圆档、圆足。圆足布离石3000元圆足布离石、三十五2200元三孔布北九门50000元战国晚期,赵国,青铜,由圆足布演化之别种;首与两足部各有一小圆孔,故名。
三孔布背文皆以朱两纪重,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三孔布宋子50000元三孔布下专50000元刀币针首刀700元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燕国一带,青铜,首部尖状,面文为记号、符号或单字。刀币尖首刀1200元刀币博山博山刀1500元刀币八明刀圆折70元战国中、晚期,燕国,青铜,有圆折和磬折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