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下紫砂壶市场在热潮之下,乱象丛生。随着收藏需求的猛增,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打着名家旗号的仿制品,真品与赝品的比例甚至高达一比十。一些不良商家为谋取暴利,采用机器制作、化工调色等手段批量生产所谓的 “名家壶”,再配上伪造的证书、印章,鱼目混珠。还有部分名家为追求产量,找徒弟或他人代工,成品刻上自己印章售卖,使作品失去灵魂。这些乱象让收藏者在选购时如履薄冰,难以辨别真伪,掌握有效的鉴定方法变得愈发迫切。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关键角度深入探寻名家紫砂壶的鉴定之道。
反观化工调配的泥料,颜色往往过于鲜艳、浮亮,缺乏天然泥料的沉稳韵味。为追求视觉冲击,不良商家常加入铁红粉、氧化钴等化工颜料,使壶色大红大绿,极为刺眼。像某些所谓的 “朱泥壶”,颜色红得发腻,毫无朱泥应有的细腻质感与温润光泽,且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褪色现象,露出劣质泥料的底色,与紫砂壶越用越润泽的特性截然不同。
紫砂壶的造型历经数发展,各时代都有特风格。明代紫砂壶造型多古朴简约,以大器型为主,壶身线条刚劲有力,壶嘴、壶把短小精悍,与壶身搭配和谐自然,展现出雄浑大气之风,如供春壶,仿照银杏树瘿制作,壶身布满树纹褶皱,壶嘴微翘,壶把弯曲自然,看似随意却恰到好处,尽显天然意趣。
款识印章宛如紫砂壶的 “身份证”,蕴含着丰富信息。名家紫砂壶的款识位置颇为讲究,现代制壶钤印多现于壶盖内、壶底、壶把三处。壶盖内印章常于出气孔两侧,或为单章,或左右分置名、姓小章;壶底印章稳坐中央,多为制壶者闲章,载有完整人名,朝向依循头朝壶把、尾朝壶嘴,自右向左读之惯例;壶把处印章则落于底部靠近壶身转折处,多为姓氏章,异形壶把时,章或移至末端下方。如顾景舟大师的印章,在不同壶型上各有搭配,其石瓢壶盖内印章小巧,壶底印章大气沉稳,壶把印章简洁醒目,与壶整体相得益彰。
流传经历同样不可小觑,一把历经岁月、辗转多地、多藏家之手的紫砂壶,背后必有诸多故事与文献记载。通过探寻其收藏传承脉络,查阅拍卖记录、展览资料、藏家著述等,可还原其流传轨迹。如清代陈鸣远的作品,在当时便备受珍视,流传有序,若某件 “陈鸣远壶” 毫无相关收藏记录,凭空现世,其真实性便需审慎考量。
收藏者信息也不容忽视,藏家、文博机构所藏之壶,往往有详细档案、鉴定记录,来源可靠。而民间流转之壶,若卖家无法详述来历,或说法含糊、前后矛盾,藏家务必提高警惕,以防购入赝品。
轻敲紫砂壶,听其发声,亦能获取诸多信息。紫砂壶敲击声相对沉闷、质朴,仿若深山古寺的晨钟,余韵悠长。这是因为紫砂属陶器范畴,内部结构疏松,有众多微小气孔,敲击时声音在气孔间回荡、缓冲。不同泥料的紫砂壶敲击声又略有差异,紫泥壶声较为低沉醇厚,似洪钟鸣响;朱泥壶因泥料细腻、烧结程度高,声音相对清脆,却仍不失沉稳,宛如玉磬轻叩;段泥壶声则介乎两者之间,清新淡雅,仿若风过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