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瓷,自康、雍、乾三朝以来,一直是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清代晚期,战乱纷繁,使制瓷业日趋萎缩。同治时,受兵灾影响,景德镇御窑厂遭到很大破坏,工匠大量流散,维持制瓷的大都是些新手,制瓷质量大大下降。官窑瓷器中,唯专为同治皇帝大婚定烧的婚礼造器,和专为慈禧烧造的“体和殿制”款识的瓷(从咸丰到光绪都有)堪称,其余的就不值一提了。大量的民窑器,质量大都粗糙,更是等而下之了。
在同治朝,青花发色有的清新明快,但多数黑褐色劣,而且色料显得漂浮而不沉着。多见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品种。相对而言,光绪朝青花瓷较多见。青料呈色较多,黑褐、浅蓝、洋蓝都有,尤其是洋蓝料已广泛流行。晚清青花,色调都有漂浮不定的弊病,因而,纹饰大都不清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光绪期有大量的仿康熙朝的青花器。此类瓷,水平较高,不仔细鉴别,容易上当。
眼下拍卖场所见标为康熙青花者,有不少实为光绪朝的瓷品,须特别小心。区别的要领在于:光绪朝瓷虽然呈色逼真,但其釉色较白,青花有漂浮感,胎釉较粗松,足底常见露胎较宽且粗。器底光滑平整,不见康熙朝器器底所常见的点点黑疵和旋痕。器物分量较轻,缺乏康熙朝瓷的那种厚重、沉着、粗犷和古朴之气。青花渲染虽也有浓淡之分,但层次感肯定不如康熙朝。同样,光绪朝仿乾隆朝之器,虽也几可乱真,但从胎釉、发色和色料的沉着程度小心鉴别,还是可以看出异同的。一般来说,光绪器形制不如乾隆器,胎釉和底足都较差,有的有堆釉感,施彩色泽往往过艳,而细品画工,水平则肯定是远逊于乾隆朝器的。以此类推,也可以识别其仿制的其他朝的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