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战乱逐渐平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紫砂工艺也渐入佳境,一些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袁小强制鼎盛四方壶
此壶造型新颖,构思巧妙,是一件艺术气息的砂壶创作。壶身似球体,珠圆玉润;三弯壶流、耳廓把,与壶身相得益彰。压截盖式、宝珠钮。从壶颈处勾画出由粗到细的四根线条,延伸制壶底,构成四足。
整件作品围绕"鼎盛"这一主旨,妙趣横生。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如: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现在鼎的造型主要用来象征吉祥。在家中摆设铜鼎寓意一切将有新的开始。鼎盛,几乎到了极端的盛世,南朝梁国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经典礼章,跨周鞣汉,唐虞之文,其鼎盛乎!"
李宝珍制 传炉紫砂壶
四方传炉壶为清末创新品种,此壶以紫砂为材,泥质润泽细腻,坚致细密。茶壶方唇,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四乳丁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传炉壶式方中有圆,挺匀有力,堪为壶中佳作。壶身一面刻『传炉』,款识『启迪先生惠存』。另侧作大篆行书题字『一用宜兴砂』,字体瘦劲,尾落『板桥句』款。壶底中心作篆书阳文方印『李宝珍制』款。
从传世作品来看,晚清民初是传炉壶器型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传炉壶的天下,所以擅制四方传炉壶的高手亦多产生于此一时期,如俞国良、李宝珍、冯桂林、汪宝根、沈孝陆及吴云根等均有佳作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