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燃气锅炉在检修、点火运行、灭火、停炉等一些运行措施:
一、燃气锅炉检修后,应按运行规程的要求对燃气锅炉主保护装置进行传动试验,确保主保护动作正确。
二、燃气锅炉点火过程中,燃油压力、燃油温度、雾化蒸汽压力、雾化蒸汽温度等参数满足运行规程要求,就地观察油枪着火良好,火检返回正常,禁止短接火检信号强行投入油枪运行。当单支油枪流量大于0.65kg/s时,应立即退出此油枪运行。
三、锅炉点火后注意观察炉膛烟温、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的上升情况,遇锅炉点火后烟温上升速率明显偏慢或烟温不上升要立即去就地检查油枪的着火情况,如果发现燃油进入炉膛后未着火,紧急停炉,重新对炉膛进行通风吹扫,未经锅炉通风严禁投入油枪运行。
四、磨煤机启动后注意检查煤火检是否正常返回,磨出口煤粉管线温度大于70℃才允许增加给煤量(三台磨运行启动第四台磨煤机时,磨出口煤粉管线温度大于80℃才允许增加给煤量,防止炉膛剧烈振动)。给煤量增加到5.0kg/s以上时方可全停本排油枪。
五、燃气锅炉运行中,“黑炉膛”、“主燃料失去保护”按运行规程的要求投入运行。遇保护装置本身出现故障需暂时退出运行时,须主管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方可执行。“黑炉膛”、“主燃料失去保护”装置退出运行期间,值班员要监视炉膛负压、氧量、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等参数,并通过工业电视监视炉膛的着火情况,如果发现炉膛灭火,紧急停炉。
六、燃气锅炉正常运行中,燃油系统及油枪备用状态良好,发现锅炉燃烧不稳定立即投油助燃。
七、燃气锅炉灭火后,未经锅炉通风严禁投入油枪运行。
八、确认燃气锅炉已经灭火,MFT未动作时,紧急停炉,并检查确认两台一次风机、4台磨煤机、16只油枪已停止运行。
九、燃气锅炉跳闸或正常停运后要立即进行炉膛通风吹扫,将炉内未燃尽的煤粉和可燃性气体及时抽走。并及时关闭锅炉供、回油手动总门,防止油枪向炉内泄漏燃油。
十、燃气锅炉停炉后禁止向炉膛内吹扫油枪和磨煤机排煤粉。
锅炉经过长时间运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水垢、锈蚀问题,锅炉形成水垢的主要原因是给水中带有硬度成份,经过高温、高压的不断蒸发浓缩以后,在炉内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终在受热面上形成坚硬、致密的水垢,导致换热效果降低且因垢下腐蚀因素,会导致锅炉水冷壁炉膛吸热减少,锅炉炉膛出口温度增加,使锅炉损失增加。同时水冷壁内结垢后使传热效果减少,有可能导致水冷壁管壁温度增加导致水冷壁爆管,影响锅炉安全运行。
燃气锅炉使用前检查炉筒、炉胆、烟管、封头及拉撑等受压部件能否正常,有无严重腐蚀或变形、裂纹,炉内有无水垢、杂质、有无工具物件等遗留在内,同时,确认无人在锅炉时,方可关闭一切人孔、手孔、装入孔、手孔,盖时,应将压盖放正,孔盖之间应垫石棉橡胶圈或用石棉绳编制的石棉绳垫。为避免垫子在运用后,粘结在孔盖或孔的边缘上,在垫子的两个接触面上应涂机油和黑铅粉的混合物,制止用白铅油。
燃气锅炉除检查锅炉本体外部有无损坏,还应检查炉膛内受热面、绝热保温层能否完好无损。检查炉膛内能否有残留燃料或烟垢。烟囱装置能否合理。检查熄灭器装置位置能否合理,熄灭器能否便于维修,供热管路能否畅通、紧密,气压表指示能否正确,风机、电机转向能否正确,风门开关能否灵敏。负荷调理安装位置能否正确,点火电极、点火位置、小火位置、大火位置能否预设好。循环泵试运转无漏水、噪音及升温无异常现象,坚持轴承箱内油位正常,进水出水管畅通。
燃气锅炉操控合理的过量空气系数;减少炉膛和烟道遍地漏风;制粉系统运行中尽量少用冷风和消除漏风;应及时吹灰、除焦,坚持各受热面,尤其是空气预热器受热面清洁,以下降排烟温度;送风进风应尽或许采用炉顶处热风或尾部受热面夹皮墙内的热风。
目前,清洁燃烧的燃气锅炉成为满足环保要求企业选购的主流设备。在燃气锅炉的设计中,炉体是重要的部件,燃气锅炉采用湿背式炉体结构,可以节约燃料,提高了锅炉热效率。 燃气锅炉炉体设置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干炉背,一种是湿炉背。
湿背式燃气锅炉的湿背式结构的优点是炉膛后的回燃室是泡在水中的湿背回燃室,不存在烧坏的麻烦,正是由于湿背回燃室泡在水的包围之中,同时也提高了锅炉的辐射传热面积和传热效率,于是后来这种结构的燃气锅炉在国际上深受欢迎。
燃气锅炉包括燃气燃烧设备和锅炉本体两个系统。燃气燃烧设备主要指炉膛和燃烧器 , 也包括其他与燃烧过程有关的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将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和空气通入燃烧设备中,通过可燃气体的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给锅炉本体提供持续的热能。锅炉本体就是借助燃烧设备提供的热能将水转化为水蒸汽,使其成为一定数量和质量(压力和湿度)的蒸汽。整个锅炉生产过程就是将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和相应数量的空气送入炉内燃烧,燃烧所发出的热量传递给水,使水在定压下汽化而形成一定压力和温度的水蒸汽。
燃气锅炉作为一种产生热能和动力的工艺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电力、机械、化工、纺织及造纸等工业部门及宾馆、居民区采暖供热等方面。气锅炉已经逐步进入人们生活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