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一个窑系和一个成熟窑口的形成,并非是孤立的,都是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哥窑也是如此,也是经过从小到大、从无闻到成名,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并借鉴成熟窑口的经验(从各地窑口都有发现互相借鉴的例证),且僻蹊径、推陈出新,打破单色釉多年变化不大的老面孔,以大小开片、金丝铁线及红、黄、黑色复杂奇特的纹路,展示其清新特的艺术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并得到广泛认可,终成一代名瓷。
哥窑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紫灰和土黄等多种色泽,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米黄的不同,而以油灰,米黄为主。其主要特点是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通常称之为“开片”。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缩区域的不一样,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观效果的差异,即由于纹片的交错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形成所谓细纹者俗称“鱼子纹”;纹片细碎者也叫“百圾碎”;较粗疏的黑色龟裂和细密的黄色裂纹交错着,呈现深浅颜色层次的碎纹,叫做“金丝铁线”。总之,它们与底色形成色泽上的对比,深浅相近、条块分明,非常自然贴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满这种碎裂的纹片,它好像寒冬江河中的冰裂变化万千,在艺术上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富有的观赏价值。哥窑由于是柴烧,釉面也有一定橘皮釉效应,釉料配制的特殊而造就釉面有皮肤出油的感觉,随之时光流逝就具备酥油光泽从而更 博得人们的喜爱。
汝窑是蝉翼纹,细碎;哥窑是百圾碎,碎纹稍大,且有黑红两种线纹,号“金丝铁线”;官窑是蟹爪纹,碎纹更大。说明北宋汝官哥的各窑口包括南宋官哥的各窑口,烧造工艺和器型风格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因为各窑的施釉和胎土的差别造成了釉色、开片和胎土质感的差异。由于胎土含铁不同,裂缝开裂到胎,长时间演变胎土的氧化铁析出入釉而金丝会变成黄褐,鳝血红线。同件器物金丝铁线颜色浓淡不一,一个面与另一个面都不相同,这时行内称谓为:阴阳脸。在哥窑中又以金丝变成鳝血红线为尊。是具收藏和收藏品自身演化自然天成双重价值的。
哥窑除去其本身的特性和性,古瓷收藏者都以收藏到宋代哥窑而自豪也以此而傲视同僚。在国内外各大拍卖场上,哥窑所表现出不俗的成交价其不同的传说也增加了哥窑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