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直到清代,在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攒尖顶:是圆形和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和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为悬殊,有飞檐之称。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飞檐翘角是为了扩大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这种具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的建筑手法,把古代建筑的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恢弘气势都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