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满足现代都市文明的需要,现代人们对城市道路树种的选配和造景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可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双面观花径”式,但中间的乔木不能太高,以免阻档视线,一般2~3m高的观叶或观花的小乔木,或采用灌木与草花的流线形式,地形整理成中间高两边低,波浪式地形,造型树、石块,形成有起伏变化的道路景观,避免产生视觉疲劳;人行道一则可采用“单面观花径式”,作背景的乔木可用高大些的常绿针、阔叶树种,在围墙、栏杆下可使用植物与假山搭配;拐弯处做些立体花坛、花坛群、带状花坛、模纹花坛等形式。在地方、道路相交等部位,结合人文、地方文化,利用点景、小品的形式进行布置,台等城市公用设施,协调多方面园林要素关系。
建筑景观小品与环境不协调,景观格调提不上。灵渠内局部区域出现与景区不协调的建筑景观,如南陡村内农家乐店面装饰毫无特色,与南陡村整体的建筑风格不协调。良好的改造,景区的厕所过于简陋,外观差强人意,影响景区的整体面貌。部分景观小品与环境格格不入,显得突兀。如为了保护古迹而建造的亭子,与古迹的风格不融合,观不协调;百龙路石碑显得突兀,缺乏整体融合感;部分翻新河堤,用现代石块和水泥砌成,没有自然驳岸的斑驳陆离,人工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
四季常绿的植物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颜色翠绿的植物可以和较大的植物相互配合,来增加观赏效果。植物之间的配合一定要遵循不同的层次感和颜色搭配,将不同形态、颜色大小的花木组合在一起,能使植物景观的色彩更加清晰,搭配更加和谐。组合的高低可以依据不同的形式而定,是体现层次感,避免杂乱无章,展现和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