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礅的历史沿革:古建筑柱子底座柱顶石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1、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
2、圆形石头墩子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
3、在古建筑柱脚石下再安装柱座,石柱礅周围加以精雕细刻进行装饰。
柱墩石的承重功能
柱墩石修建在柱子下面,承接柱子以上的重量,要选择坚硬的青石或者花岗岩才可以。
柱础的抗震功能
梁思成曾从建筑和结构形式上对中因木构古建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柱根。与础石之间能产生隔震效果。
柱础的防潮功能
古人很早就发现石头不怕潮湿,能起到隔潮的作用。使用石头来作为柱础,能达到隔绝地基的潮气,防止木柱受潮腐烂的目的。一般来说,各地区的柱础都会根据该地区的气候特性而采取不同的防潮处理手法:南方多雨和气候潮湿,一般将屋檐下面以及天井四周的柱础做得比较高,有的看上去有相当于一半的柱子高度,北方气候干旱少雨,柱础没有做高的必要,一般处理得比较低。还有一种在石础项面与木柱子底面之间加“踬”来隔潮的做法,就是在木柱的底面与石础顶面之间放置一块木纹是水平向的木板。尽管它是木质的,但由于木纹为横向,能够起到防止水分垂直向上的毛细吸管作用,因此这样的木踬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隔潮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久远,木踬需要更换。“质”除了木质,还有铜质,但较为少见。
清代《营造算例》对础石尺寸的规定比宋代要简单许多:“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直径。”意思就是:柱础边长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尽管这些规定有其力学的道理和审美的标准,但由于柱础并不像其它的建筑构建那样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因此并没有起到的约束作用,根据地区的不同,柱础的规格尺寸便有所变化,臀如贵州地区的柱墩石,岭南地区的岭南式柱础,就突破了法式的规定。民间柱础的规格尺寸也是显得自由不羁,不受规定的约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形态。还有,地面的坚实程度不一样,柱础的尺寸也应不一样,这些规定都是假设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