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步骤:
(1)在管道充满介质的情况下,用万用表测量接线端子A、B与C之间的电阻值,A-C、B-C之间的阻值应大至相等。若差异在1倍以上,可能是电极出现渗漏、测量管外壁或接线盒内有冷凝水吸附。
(2)在衬里干燥情况下,用MΩ表测A-C、B-C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大于200MΩ)。再用万用表测量端子A、B与测量管内二只电极的电阻(应呈短路连通状态)。若绝缘电阻很小,说明电极渗漏,应将整套流量计返厂维修。若绝缘有下降但仍有50MΩ以上且步骤(1)的检查结果正常,则可能是测量管外壁受潮,可用热风机对外壳内部进行烘干。
(3)用万用表测量X、Y之间的电阻,若过200Ω,则励磁线圈及其引出线可能开路或接触不良。拆下端子板检查。
(4)检查X、Y与C之间的绝缘电阻,应在200MΩ以上,若有下降,用热风对外壳内部进行烘干处理。实际运行时,线圈绝缘性下降将导致测量误差增大、仪表输出信号不稳定。
示波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它可以把肉眼看不见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见的图像,以便于人们研究电现象的变化构成。示波器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还可以使用示波器经行噪声测试,那么具体的测试方法是什么呢? 云南中测计量检测公司给大家家介绍一下:
在电源噪声测试中,示波器的量化误差会导致测量不准确。示波器存在量化误差,实时示波器的ADC为8位,把模拟信号转化为2的8次方(即256个)量化的级别,当显示的波形只占屏幕很小一部分时,则增大了量化的间隔,减小了精度,准确的测量需要调节示波器的垂直刻度(必要时使用可变增益),尽量让波形占满屏幕,充分利用ADC的垂直动态范围。
1、设备的使用状况和频率:用于经常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经常拆卸,转移并携带到现场进行检查的仪器设备;使用环境恶劣,故障率高,过载或可疑质量问题的仪器和设备;在此期间,应检查使用寿命即将届满的仪器和设备。
2、校准数据分析:根据对多年来校准数据变化的分析,判断是否应进行周期检查。
3、设备的稳定性:在此期间,应检查不稳定,易漂移且易老化的设备。
通常来说,对于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设备,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具有每次测试之前的自校准功能和自校准的设备以及每次具有标准样品的化学分析仪器,可以不考虑进行定期检查。
测量不确定度和误差是计量学中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计量测试人员经常运用的重要概念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和量值传递的准确一致。然而很多人由于概念不清,很容易将二者混淆或误用,中测计量公司结合相关资料,着重谈谈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要明确的是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二者之间概念上的差异。
虽然测量不确定度与误差有着以上种种不同,但它们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确定度的概念是误差理论的应用和拓展,而误差分析依然是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理论基础,在估计B类分量时,更是离不开误差分析。例如测量仪器的特性可以用大允许误差、示值误差等术语描述。在技术规范、规程中规定的测量仪器允许误差的极限值,称为“大允许误差”或“允许误差限”。它是制造厂对某种型号仪器所规定的示值误差的允许范围,而不是某一台仪器实际存在的误差。测量仪器的大允许误差可在仪器说明书中查到,用数值表示时有正负号,通常用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表示。例如土0.1PV,土1%等。测量仪器的大允许误差不是测量不确定度,但可以作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依据。测量结果中由测量仪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可根据该仪器的大允许误差按B类评定方法评定。又如测量仪器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约定真值之差,为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对于实物量具,示值就是其标称值。通常用高一等级测量标准所提供的或复现的量值,作为约定真值(常称校准值或标准值)。在检定工作中,当测量标准给出的标准值的扩展不确定度为被检仪器大允许误差的1/3~1/10时,且被检仪器的示值误差在规定的大允许误差内,则可判为合格。更多计量校准和计量检定的知道关注云南中测计量股份有限公司。
1、步就是要进行长按按键中间的红色按键,注意的是需要长达10秒才可以,这时候红外线测温仪就会进行自动恢复出厂设置。
2、接着就是进行设置校准,然后就是要进行转到红外测温仪侧面,这时候注意的是可以看到这里有个凹槽。
3、然后就是要进行用手或者螺丝刀往右侧用力推一下即可打开即可。
4、接着打开之后这时候就可以在里面看到电池仓上面看到有个温度选择的开关,默认位置在:℃(摄氏度)。
5、然后就是要进行将开关拨动到“℉”的位置即可将温度显示单位注意的是设置为华氏度℉。
6、后一步就是进行关上电池盖之后,这时候就可以看到显示屏上已经切换到华氏度温度的显示了,校准就完成了。
计量校准中红外测温仪如何校准
一、红外线测温仪校准计量部门出示有检验报告、校准证书两种:
1、检验报告:就是红外线测温仪的温度点进行检测,按照产品标准给出判据,合格或不合格。
2、校准证书:就是对红外线测温仪的温度点进行检测,给出标准温度与你的产品实际读数的对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