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有别于我们平常说的“信手涂鸦”,真正的涂鸦,其实是从西方舶来的一种街头艺术。
合肥市红星路“涂鸦墙”的去留,曾一度引起舆论热议。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涂鸦艺术,但他们认同涂鸦作品对城市文化的贡献。在一些从事社会研究的学者或者艺术家看来,只要涂鸦创作的合法性和质量不存在问题,就应该加以引导,使之成为一道特的城市风景。
与中国大多数省份一样,安徽的涂鸦创作于部分城市,其产生具有的偶然性,通常是因为创作者的个人兴趣,以及信息时代带来的外部影响。涂鸦创作群体很小,只有寥寥数人。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城市,虽然舞台逼仄,但依然在坚持。
涂鸦内容包括文字、卡通人物、政治口号,乃至宗教与神怪形象。涂鸦绘画起初并不为艺术界所注意,大部分情况下,它处于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满足的地下状态,直至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涂鸦艺术才浮出水面,成为纽约画派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
中国的涂鸦有很浓厚的美式风格,形式多为一些变化字体的英文和美式的卡通。一些涂鸦创作者呼吁,中国涂鸦需要有中国人自己的风格。他们认为,涂鸦本身是一种群众艺术,需要有一定的生活感。朋克精神和放任不羁的激情,被他们一再强调。
北京的798艺术区,曾经是涂鸦爱好者的天堂。798墙头的涂鸦秉承了涂鸦艺术的原始风貌,“厕所文学”的味道比较浓郁,让人对高雅与低俗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解。
上海的莫干山路200米的沿街墙壁上,布满了各色涂鸦作品。这些充满灵性、风格迥异的涂鸦作品展示着创作者的才华和理念,同时也为上海平添了几许国际大都市的特韵味。
广州的越秀南路,曾经是涂鸦作者的舞台。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来作为画布的墙面,不断被拆除。即使是开放的前言地区,当地涂鸦创作群体也不过数十人。
另外,武汉、西安、成都等地,街头涂鸦文化均有一定程度发展,出现大批的涂鸦爱好者和的涂鸦高手。
叛逆的街头视觉系无论从视觉的欣赏还是内心的需求,涂鸦艺术都深深满足了现当代的一大部分人,尤其是那些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
谈到涂鸦文化,他通常给予人两极化的看法;大多数的人都将它视为一种坏、污损、疯狂、侵犯、恐吓;但也有一些人则认为涂鸦是一种真正的美学性产物,是被压制者或没有发言权者的个性白。例如,卡吉(John Cage)就认为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涂鸦记号;1974年的作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他出版的《涂鸦的信仰》一书中,把涂鸦的现象看作是对罪恶的工商文明之种族性的反叛,并将它浪漫的解释为社会自由的无秩序的显示;艺术评论家苏勒·加布立克(Suzi Gablik)则认为那些街头少年被渴求新鲜的艺术市场所发觉。
上海涂鸦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路步行街,此处源于2004年上海市为庆贺步行街5周年,举行了“时尚南京路,精彩乐无穷”的主题活动的街头涂鸦大赛。15个动漫社团参与创作,风格迥异,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