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如他所想的责备他,那么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里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如果孩子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一味地去鼓励孩子非要考班级前几名,因为当孩子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太远时,他就会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孩子一旦建立了自信心,就会削弱原来的自卑感。自卑感对孩子的危害取决于他们所感受的程度,感受太强,会使他们缺乏自信,放弃努力。在一定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感受,便会变成一种刺激的动因,促使他们去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 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不要处处管着孩子只有这 样才能让他的个性与特长得 到更好的发展。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强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孩子也一样,所以对于大人的命令、要求,孩子发点脾气也正常。不过,任由孩子闹情绪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用孩子所喜欢的吸引他,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食物,或是孩子喜欢做的事。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听,就是因为我们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说多了就是说错了,让孩子感到厌烦,对抗、逆反随之产生。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又会给予还击,于是更加唠叨,甚至指责孩子,由此便形成恶性循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困难。
培养孩子的立性,要培养孩子的立思考能力。没有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谈不上有立性,也谈不上领导力的高低。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提出:的学生并不在于一定要有的成绩,而在于有的思维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问题的孩子,没有资格去领导他人,终只会受他人的领导。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问题,则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