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像
高34.5 公分
1,600,000 - 2,000,000 港元
210,000 - 260,000美元
此像为八臂十一面观音形象,十一面分五层排列,正面顶层为阿弥陀佛头像,是为修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其下四层面相各异,也是分别为不同类众生说法而显现的面相。正面双手合十,右边三手分别持念珠、法轮、施无畏印;左边三手执莲花、弓箭净水瓶。部分法器已佚,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衣薄如蝉翼,衣纹流畅美观,裙边刻有精美花纹。双肩搭帔帛,帔帛绕手臂直落而下,至双足又向外翻卷,极富装饰性。全身还有项圈、长链、耳环、手镯、臂钏等装饰。双脚并立于覆莲座上。莲花座造型宽大,做工大气精美,异常,上缘刻有一道联珠纹饰。整尊造像黄铜鎏金,金色锃亮,异常,整躯造型优美,工艺,保存完好,体量较大,是的清代宫廷造像之作。
14世纪 红铜鎏金金刚手
高35公分
1,500,000 - 2,000,000 港元
190,000 - 260,000 美元
此像头戴五叶宝冠,耳垂大圆珰,缯带贴耳上扬,宽额丰颐,面生三眼,浓眉厉目,厚唇微张,两侧长须,下颌蓄胡,五官具尼泊尔造像特征。金刚手右手高举金刚杵,左手当胸作印,掌纹刻划写实清晰。双腿左展右弓,身姿挺拔,肢体矫健有力。颈挂宝石连珠短链,垂至腹下的长链则由蛇缠绕而成。天衣帛带绕臂过肩,飘遥于身驱两侧。腿部裹兽皮,兽头及尾巴俱在,其双爪交迭于腹下,可见细节交待清晰,构思精密。下承椭圆形单层覆莲花座,莲瓣肥厚分明,瓣尖呈三叶卷状,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缘錾刻忍冬纹。主尊后设拱形背光,其上錾刻缠枝花卉纹,线条流畅自然。材质为红铜鎏金,铜质厚实,金光锃黄,产地虽为西藏,但深受尼泊尔造像风格影响。早期的金刚手多为寂静菩萨相,13-14世纪后强调金刚手「伏恶」特质,而趋于忿怒相。整像气势浑厚,极富动感,为的传世佛教珍品。
九~十世纪 大利益玛铜弥勒立像
高27.5 公分
1,500,0 港元
190, 美元
本尊菩萨为尼泊尔早期造像,菩萨呈优美的三折枝式站立,身体重心落于一边。左手自然下垂托宝瓶,右手自然下垂施与愿印,这是弥勒菩萨明显的标识。头带宝冠,发髻高耸,菩萨面目清秀,眼睑下垂,双眉上挑,鼻梁挺真,侧看呈管状,下巴圆润,双唇微开,嘴角带微微的笑容,沈静典雅。头后现火焰形头光,上躯袒露,颈前饰璎珞,斜披圣带,下身薄裙贴身,裙褶自然流畅,随风飘垂,极富装饰性。此尊造像给人高雅而富于装饰美感,是一尊九至十世纪尼泊尔造像的佳作。
唐代 铜鎏金释迦牟尼
高23 公分
1,100,000 - 1,500,000 港元
140,000 - 190,000 美元
此释迦牟尼面庞浑圆,双颊丰盈,肉髻高耸,双眉刻划深邃,细目下晗,鼻梁高挺,福耳长垂,微带笑意,恬静安详。颈施弦纹三道,上身挺直,左胸坦露,特别之处是天衣绸缎覆搭左肩。绸衣表面光素无纹,单靠造型来表现高超的工艺,衣褶细密均匀,层层覆叠,腹上结带。
佛右手下垂施触地印,左手上扬,全跏端坐。袈裟柔软垂挂,纹理飘逸流畅。下承覆式单层莲花高座。此像造型传神,纹饰简洁,身躯健壮,肌肉感强,带有明显的唐代造像风格。整体鎏金,经信徒长期谟拜,部份斑驳脱落,然体格较大,保存完好,实属不易。
佛家认为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种不同凡人的容貌,称为三十二相,还有八十种小特征,合称八十种好。但是这许多的“相”和“好”在造像上是无法表现出来,一般只有“眉间白毫相”、“顶髻相”、“手足指缦网相”等能明确的显示出来。
明早期的汉传佛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胰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明嘉请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汉地造像盛一时。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臃,传世品较多。明代铸造的金铜佛像工艺,造型比较优美。从造像的风格上来看,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更加浓厚。从造型佩饰上看,基本上是祖露上身,下着大裙,肩上搭有坡帛等等。服饰贴体而轻柔,衣纹和衣饰的刻画运用写实手法,视觉效果非常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