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以来,重庆市金融业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总量持续扩大,金融服务提能增效,开放创新亮点纷呈,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2459.8亿元,是2012年的2.6倍,年均增长11.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8%,比2012年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
金融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稳中有进
以来,全市金融业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金融改革要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股票发行量、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长较快,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发展。
银行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2012年,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94万亿元;2016年突破3万亿,达3.22万亿元;2020年突破4万亿大关,达4.28万亿元。2021年,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达4.59万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10%。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4.43万亿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9%,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分别为2.22万亿元、1.14万亿元、0.68万亿元和0.39万亿元,分别占人民币存款余额的50.3%、25.7%、15.3%和8.7%。按常住人口计算,2021年全市人均住户存款为69231元,是2012年人均存款的2.1倍,年均增长8.5%。
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实现量质双增
以来,全市银行间市场充分发挥在债券市场的主板地位优势,发行规模扩大,发行期限和产品结构更加优化。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1832.7亿元,同比增长34.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42笔、1592.8亿元,分别增长41.5%、42.1%;全市共有86家非金融企业、6家金融机构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其中有11家主体实现发行。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方面,发行超短期融资券403.3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106.6亿元,发行中期票据661.6亿元,发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354.1亿元,发行资产支持票据67.2亿元,有效满足了投融资各方对发行期限、发行方式等多维度的个性化需求。金融类债券方面,发行永续债券4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9.9亿元、专项金融债券100亿元,普通金融债50亿元,有效满足了金融机构对补充资本、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支持领域信贷投放的需求。
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市金融业聚焦双碳目标支持绿色发展,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上新台阶。2021年全市通过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债券124亿元,同比增长106.7%。成功发行5单碳中和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功发行中西部首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债券,辖区银行间市场“碳中和”主题债券占绿色债券的比例升至45.2%。全市71家金融机构率先披露气候与环境信息,实现“环境信息披露”银行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全市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800亿元,同比增长35.6%,各项贷款增速23.6个百分点;全年发行绿色债券406.5亿元,增长53.7%,其中,银行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人和发行规模同比实现“双倍增”,全市银行间市场“碳中和”主题债券占绿色债券比重近50%。
“总的来看,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宣昌能说,我国宏观经济体量大、韧性强,应对冲击,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稳定性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这些都有助于缓冲和应对外部风险,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加息带来的溢出效应。
宣昌能表示,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收支、市场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与开放,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国际收支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