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底部
瓷器底部做旧多见的是用砂轮把底部磨平,然后用机油沥青等混合物涂抹。这个做旧出来的瓷器有时候弄巧成拙,把不容易磨损到的地方也顺便磨得很光滑,砂轮修整后残留下的砂轮痕迹也是辨别真假的一个方法。做旧后的底部无包浆,涂抹机油后的黑色在表面浮着,很容易分辨。
我说的上面两种做旧方法都是中低档瓷器上用得多的做旧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做旧的瓷器在古玩市场上的占比不低于80%。剩下的结老底做旧,剥釉,后加彩后加款等各异仿古瓷器的鉴定方法以后再慢慢写,只要仔细看都有漏洞。
瓷器收藏是中国大的收藏群体,由于中国瓷器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周期长,所以瓷器种类多,品种繁杂给喜欢收藏瓷器的人带来了很多困难,尤其瓷器鉴定断代对于刚入门的新人来说几乎不可能。所以瓷器鉴定入门很关键,快速掌握古瓷断代的诀窍。
对于瓷器入门的新手,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去国博馆看各个朝代的典型器,了解器形、釉色以及纹饰特点,看的多了对瓷器大概年代就有了了解,这是快的入门方式。
其次是多去接触实物瓷器,去古玩市场多问多交流,找有经营的店主交流瓷器鉴定经验。
先掌握一些简单的入门诀窍,瞄准方向,实际操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其次看施釉。
瓷器的施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
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状,色与色之间因为流淌而产生的交融,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细小的开片,但这种开片不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
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滋润,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上述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瓷器鉴定真知堂:
理论上讲,从瓷器被人类生产出来后,就会投入使用过程。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瓷器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擦洗,移动,把玩,风吹日晒的过程,时间久了,就会在瓷器上产生因这些行为造成的磨损痕迹。
也就是说,一件瓷器从刚出窑的新瓷器到变成老瓷器的过程中,会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相关的痕迹。而瓷器的老化痕迹鉴定法,就是对
瓷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其推定可靠的前提是,陶瓷器在出窑后,会发生釉面和胎质的自然老化。而根据这些微观(放大镜或显微镜)现象得出的陶瓷器鉴定结论的方法,就被陶瓷圈里称之为老化痕迹鉴定法。
其实这些古瓷的气泡特点,都是前辈学者在对真品进行显微观察中得到的视觉直观感受。古代由于多为柴窑烧制,烧成时间长,温度低很不稳定,很难控制,所以多出现大中小不同的气泡,而现代煤气窑和电窑所烧的瓷器,温度高而恒定,窑炉内气氛控制由电脑控制,烧成时间短,所以一般出现小而密集,大小非常整齐的气泡。
这种气泡的出现,是由于现代窑炉技术的高度进步造成的,古代柴窑根本做不到,所以看气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鉴定和普通收藏爱好者的一个法宝。
但这种方法的缺陷明显
。仿制者现已经可以用电脑调整窑炉内烧成气氛,人为烧出大中小不同的气泡。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早已经自己建造小型柴窑,烧出来的瓷器气泡与真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