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是一台时光机,尤其是拍摄与人有关的影像时。摄影能将我们的目光带到世界尽头某张离我们远的面孔上,或让我们看到某个已经不存在的人。摄影我们带到月球,到深的海洋。相机确实是强大的工具。摄影作品不论技巧有多拙劣,或形式特质有多贫乏,总能使我们暂时停下脚步,因为它我们直接和往日时光接触,也我们穿越空间和物理的疆界;它使我们立即接触到久远的过去和遥远的彼方,那些转瞬成空以及流逝的一切。
摄影为所有的记忆效力。人们透过摄影支撑自己对世界的观点,但快门一旦打开,拍出的影像却仅能呈现消逝的事物。影像在瞬间成为记忆的主体。当然摄影并不等同于记忆,而只是记忆的线索。影像线索提醒了我们,某些事物确实曾经存在,然而,这只是现实的再现,并非现实本身。
摄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出现在我们人类积累了上万年的对我们的视觉认识和对我们视觉媒介期待的基础上产生的。借助这幅岩画,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思绪从摄影这样一种技术性的或者说技艺性的媒介打开去看一看,摄影它究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在人类的文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景观学的发展也促使了雕塑与环境相融合,这种“文化景观”的发展使景观雕塑应运而生。在环境中起到点缀和领导主旨的作用,针对不同的空间塑造,要选择建造不同尺度大小、不同比例与不同造型的雕塑。
景观雕塑中占大多数的是装饰性作品,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这些作品大都设置在园林、街心花园、庭院或自然风景区。这类作品布局可以灵活,不一定要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其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借用地势、地景设计布置雕塑是近些年来,景观雕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如果说在传统景观设计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装饰关系,那么在利用场景空间造型的这类雕塑作品中,雕塑与景观则实现了语言上的融合,在这些作品中,雕塑与景观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些作品既可以说是运用雕塑语言作的景观作品,也可以说是用景观语言作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