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施胶剂3-氯-1,2-丙二醇检测及检测实验室
更新时间:2025-02-04 16:12:57
[举报]
相关资讯:
一次性物品是指只能使用一次或有限使用次数的物品,通常都是为了方便使用、卫生以及降低成本等目的而设计生产。
以下是常见的一次性物品:
1. 一次性餐具:如纸碗、纸盘、塑料勺子、叉子和刀等。
2. 一次性饮料容器:如纸杯、塑料杯、水瓶和咖啡杯等。
3. 一次性卫生用品:如纸巾、卫生巾、纸尿裤和湿巾等。
4. 一次性用品:如手套、口罩、消毒布和注射器等。
5. 一次性文具用品:如笔、圆珠笔、铅笔、橡皮擦和削笔机等。
6. 其他一次性物品:如保鲜袋、清洁布、拖把、纸箱、收纳盒和垃圾袋等。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一次性物品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塑料餐具和杯子等难以分解的产品,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环保意识和使用可重复利用产品的行为方式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附 录 E
产品杀菌性能、性能与稳定性检测方法
E.7 稳定性测试方法
E.7.1 测试条件
E.7.1.1 室温留样:将原包装样品置 25 ℃±1 ℃ 下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时间存放后抽样进行、或杀菌性能测试。
E.7.1.2 加速试验(微生物法):将原包装样品置 54 ℃±1 ℃ 恒温箱内 14 d 或 37 ℃±1 ℃ 恒温箱内 90 d 或40 ℃~45 ℃ 恒温箱内 180 d 或 35 ℃~40 ℃ 恒温箱内 270 d,固体产品保持相对湿度(75±5)%,存放后抽样进行、或杀菌性能测试。
E.7.1.3 加速试验(化学测定法):将原包装样品置 54 ℃±1 ℃ 恒温箱内 14 d 或 37 ℃±1 ℃ 恒温箱内90 d 或 40 ℃~45 ℃ 恒温箱内 180 d 或 35 ℃~40 ℃ 恒温箱内 270 d,固体产品保持相对湿度(75±5)%,于放置前、后分别测定、或杀菌有效成分含量。
E.7.2 评价标准
E.7.2.1 自然留样:其率或杀菌率达到规定的标准值,产品的、或杀菌作用有效期为自然留样时间。
E.7.2.2 加速试验(微生物法):经 54 ℃ 加速试验,其率或杀菌率达到规定的标准值,产品的、或杀菌作用有效期室温条件下为 1 年。经 37 ℃ 加速试验,其率或杀菌率达到规定的标准值,产品的、或杀菌作用有效期室温条件下为 2 年。若经 40 ℃~45 ℃ 存放 180 d 或 35 ℃~40 ℃ 存放 270 d,其率或杀菌率达到规定的标准值,产品的、或杀菌作用有效期室温条件下为 3 年。
E.7.2.3 加速试验(化学测定法):经 54 ℃ 存放 14 d,有效成分下降率小于 10%,且存放后有效成分含量均不低于产品企业标准规定含量的下限值,则贮存有效期可定为 1 年。若经 37 ℃ 存放 90 d,有效成分下降率小于 10%,且存放后有效成分含量均不低于产品企业标准规定含量的下限值,则贮存有效期可定为 2 年。若经 40 ℃~45 ℃ 存放 180 d 或 35 ℃~40 ℃ 存放 270 d,有效成分下降率小于 10%,且存放后有效成分含量均不低于产品企业标准规定含量的下限值,则贮存有效期可定为 3 年。
E.7.2.4 当自然留样与加速试验微生物法或化学测定法结果不一致时,以自然留样结果作为判定依据;当加速试验率或杀菌率结果与化学测定法结果不一致时,以率或杀菌率结果作为判定依据。
5.更新和补充了相关检测方法,调整了真菌检测方法,优化了残留量检测方法,增加了新理化指标检测方法、部分抗(抑)菌试验方法等。
解读:
① 更改了“产品微生物检测方法”中真菌检测方法(见新版标准中附录B中B.7、B.8,旧版标准B.7、 B.8);
② 新增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如下:
a) 卫生巾(护垫)等吸水产品pH值按照GB/T 8939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他产品pH值按相应标准或《消毒技术规范》的方法进行测定。
b) 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按照GB/T 27741的方法进行测定。
c) 铅、砷、汞的检测按《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的方法进行测定。
d) 葡萄糖酸氯己定或醋酸氯己定按照GB/T 26367的方法进行测定;
2,4,4’-三氯-2’-二苯醚按照GB/T 27947的方法进行测定;苯扎溴铵、苯扎氯铵按照GB/T 26369的方法进行测定;其他有效成分含量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国家有关标准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无法使用化学测定法的不测定。
① 更改了“产品残留量检测方法”(见新版标准附录D,旧版标准附录D)。
② 更改了“产品杀菌性能、性能与稳定性检测方法”中样品采集数量;增加了部分抗(抑)菌试验方法;更改了杀菌和作用时间(见新版标准附录E,旧版标准附录C)。其中新版标准的杀菌性能试验有5种方法,旧版杀菌试验方法为1种;新版标准的性能试验有5种方法,旧版试验方法为2种;新版稳定性测试方法有3种,旧版试验方法为2种。
③ 生产环境卫生要求检测方法中增加了空气采样法。旧版标准的空气采样与测试方法中涉及到样品采集只有平皿暴露法。
新版标准删除了“培养基与试剂制备”(见2002年版的附录G)。
以下内容转自“食品接触材料科学”公众号,原标题《造纸化学品中氯.丙.醇的测试方法团标发布》,此公众由我们总部FCM实验室运营。
近日,由IQTC提出并推动立项的团体标准 T/CNFIA 206-2024 《造纸化学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已经由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发布。标准已于2024年7月14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文本欢迎索阅。
立项背景
GB 4806.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氯.丙.醇的水提取量设定了严格的要求,现有研究显示造纸化学品可能是其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控制其含量成为生产企业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由IQTC牵头起草的GB 4806.8-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纸和纸板材料及制品》中对食品接触用纸制品中氯.丙.醇的水提取量给出了严格的要求,而已有的研究表明,造纸化学品可能是纸制品中氯.丙.醇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管控造纸化学品中氯.丙.醇的含量成为食品接触用纸的生产企业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造纸阶段用到的大量化学品中,可能会有部分化学品中含有来自于氯.丙.醇的氯.丙.醇残留,随着生产链的传递和食品接触用纸制品向所接触的食品发生迁移,氯.丙.醇可能终会随食品进入,影响消费者健康安全。
但我国对于造纸化学品中的氯.丙.醇尚缺乏相关检测方法标准,这给造纸企业及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管控造纸化学品中的氯.丙.醇带来困难。为弥补标准领域的这一不足,IQTC于2023年6月向食品工业协会提出了团体标准立项申请,并于2023年7月获得正式立项,总共有12家单位共同参与了为期一年的起草。
参编单位包括:济宁南天农科化工有限公司、四川洋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传化华洋化工有限公司、杭州杭化哈利玛化工有限公司、广东良仕工业材料有限公司、珠海红塔仁恒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奥赛新材料有限公司、爱森(中.国)絮凝剂有限公司、索理思(上海)化工有限公司、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保世高(广州)贸易有限公司、食品工业协会食品接触材料。
标准主要内容
标准适用于检测造纸化学品中游离态氯.丙.醇的含量,涵盖湿强剂、粘缸剂、防油剂等多种化学品。通过直接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和衍生化反应-气相色谱-质谱法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含量级别的化学品,为造纸企业和上游化学品生产企业提供了科学的检测和管控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造纸化学品中游离态氯.丙.醇含量的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湿强剂、粘缸剂、防油剂、消泡剂、涂布抗水剂、表面施胶剂、模塑防水剂、改性淀粉、改性松香、改性纤维素、改性树脂等。
标准采用两种方法对氯.丙.醇进行检测:
【方法一】直接稀释-气相色谱-质谱法
无需使用昂贵的同位素试剂进行衍生化反应,测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适用于氯.丙.醇含量在ppm数量级的造纸化学品。
▲参考色谱图【方法一】
【方法二】衍生化反应-气相色谱-质谱法
通过衍生化反应提高检测灵敏度,检出限可低至0.01 mg/kg。
▲参考色谱图【方法二】
意义和影响
本标准的制定为造纸化学品生产企业做好产品中氯.丙.醇的管控、以及造纸企业做好原材料中氯.丙.醇的管控提供了科学的检测方法。这也将为下游纸制品企业生产的食品接触用纸和纸制品做好氯.丙.醇的合规提供重要的解决思路。
IQTC期待与各方开展更多高水平合作,为行业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多高水平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
以上内容转自“食品接触材料科学”公众号,原标题《造纸化学品中氯.丙.醇的测试方法团标发布》,此公众由我们总部FCM实验室运营。
我们总部FCM实验室可以做团体标准 T/CNFIA 206-2024氯.丙.醇含量的测试,有需求的企业,可以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邹工
标签:表面施胶剂
广东杰信检验认证有限公司
联系人 :
邹先生
地址 :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建工路19号2楼
电话 :
020-32307789
手机 :
13760668881
网址 :
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交易汇款需谨慎,请注意调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