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浆其他理化参数:
(密度、粘度、PH 值、颜料含量、固体份及细度与光泽)
密度:单位为克 / 立方厘米,测定法按GB/T1756 的规定进行。
粘度:反映色浆贮存稳定性的重要指标。(STM- Ⅲ斯托默粘度计)
PH 值: PHB-2 便携式PH 计测定水性色浆体系的酸碱度(PH值)一般在 7-10之间,因此色浆在 PH值为7-10 的涂料体系中保色性、着色力及展色性等性能。
细度和光泽:反映色浆的分散效果和储存稳定性的一个直观指标。一般对于同一颜料色浆来说,细度越小,光泽就越高,分散效果和储存稳定性就越好。
浅谈水性色浆的应用:
颜色的产生是人类的视觉感官和大脑识别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一加一不等于二的“化学反应”中,所生成的产物成了人类生活中美丽的“玩笑”。试想一下,可能早在史万年前的某个时刻,我们人类的祖先,一个不小心踩碎了本可以作为食物的浆果,从浆果中迸发出的色彩,了我们祖先的视觉,开启了某种欢愉的,在短暂的默哀后(为损失了食物)我们的祖先看着对方身上那鲜艳的色彩,相互开怀大笑起来。从那时期,人类便开始在各种地方涂抹着这些色彩,岩洞,壁画,陶器,木漆甚至自己的身上。人类一边完善着色彩的形状,一边寻找着更多更新更美的色彩,时至今日人类的眼睛已经能辨别30万种以上的色彩了——这可能也算是一种进化吧!不符合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一切只是为了一种美的进化。
色浆的着色强度(着色力)
对于水性色浆的比较,着色强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色浆的色浓度、展色性能及颜料分散体絮凝情况。数据是按颜色以达到国际标准深度(ISD)的 1/25 所需颜料浆的份数
来衡量,数值越小,着色力越高。数值代表需要色浆的克数加入白色基础漆中:乳胶漆中— 白色基础漆钛白含量为 25% (1/25ST)
色浆的相容性(展色性能—指研法)
色浆与使用体系的相容性是影响色漆的浮色发花、絮凝和有些漆膜表面缺陷的关键。在使用色浆配色前,一定要做相容性实验,助剂经常可以用来解决色浆与涂料的相容性问题。
将色浆加入白漆中,一般配成中、浅色,涂抹在被涂物表面或仿被涂物表面,待快要凝结时,用手指研磨涂膜表层部分,干结后观察是否有明显的色差(目测)。如色浆的细度不够,分散性能不好均导致色浆展色性不好,会影响色漆的重现性。
纳色浆中颜填料粒子由于具有微小的粒径,有相当高的表面活性,非常容易团聚。如何将其有效的润湿与分散,是纳米色浆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纳米颜料粒子的表面处理、添加方式等,直接影响到纳米色浆的分散状态。润湿过程是使原有的固/气两相(颜料/空气或潮气)被转换成固/液两相(颜料/树脂或高分子聚合物溶液),添加纳米润湿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增加“铺展张力”,从而加速润湿过程;分散过程是如何使润湿好的颜料分散体稳定,控制絮凝,选择配伍性好的分散剂可以长时间吸附在颜料表面,以电荷相斥和(或)空间位阻来维持颜料分散体之间的合适空间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颜料分散体絮凝。有报道称,根据纳米颜料表面所带电荷的不同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均匀地包裹在纳米颜料粒子表面,使纳米颗粒之间产生静电斥力,能够提高纳米颗粒在色浆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另外,调节涂料体系的pH值使之与纳米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相匹配,也是一种有效提高纳米颗粒分散稳定性的方法。不仅要防止纳米材料进一步团聚、絮凝,还要保持纳米颜料的功能。稳定性和分散性是相辅相成的,其分散性好,也必然具有好的稳定性。
水性纳米色浆是通过技术、精密的设备及合理的控制将普通颜料粒子纳米化或通过纳米材料与普通颜料适当复合达到水性化和浆料化,使其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等纳米粒子的效应。纳米超微粉碎技术用于水性色浆的制备,可使颜料分散体的粒径变小, 粒度分布变窄, 可改善色浆的着色强度、色光、抗紫外(耐侯性)、透明性(鲜艳度)、防霉及状态稳定性等,有些色浆还具有普通颜料无法比拟的分散性。如氧化铁红的超微细化(纳米化)了由磁性吸引力而引起的絮凝现象,因而易分散, 有优良的抗絮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