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竹是健壮的1~2年生竹,要求枝叶茂盛,分枝较低,无病虫害母竹的粗度要适中,太大、太小都不好,好胸径在2-3厘米左右。挖取母竹关键是防止损伤杆基笋芽,须根应尽量保留,不要劈破或撕裂杆柄、杆基,应尽可能多带宿土。母竹挖起后,在竹杆约2米平切。母竹应随挖随运随栽。如一时不能栽完,应放在阴凉避风处,或打湿后荫网覆盖,定时浇些水。远距离运输需带土打黄泥浆包扎,防止根芽干枯。
连秆埋枝的截取方法,一般采用单节段的育苗方法较理想,即保留一个完整的竹节,其上带有发育良好的分枝和具有生命力的隐芽,竹节上、下端各保留1/2的秆间部分。
埋穗处,种竹要深挖穴,浅栽,务使鞭根舒展.不强求竹秆直立,竹下部垫土密接,分次回土踏实,浇足定根水,设置支架。初期抚育着重除草松土、施肥、灌溉,成林后进行护笋养竹、间伐及病虫害防治。
紫竹为传统的观杆竹类,竹杆紫黑色,柔和发亮,隐于绿叶之下,甚为绮丽。
此竹宜种植于庭院山石之间或书斋、厅堂、小径、池水旁,也可栽于盆中,置窗前、几上,别有一番情趣。紫竹杆紫黑,叶翠绿,颇具特色,若植于庭院观赏,可与黄槽竹、金镶玉竹、斑竹等杆具色彩的竹种同植于园中,增添色彩变化。多栽培供观赏观秆色竹种,为优良园林观赏竹种。
经济
毛竹秆形粗大,端直挺秀,清雅宜人,风景区、城市郊区营造纯林或与阔叶树混交,对净化空气、减弱噪声、改善小气候都有很大的作用。多栽培供观赏;竹材较坚韧,供制作小型家具、手杖、伞柄、乐器及工艺品。
绿竹栉风沐雨,心有灵犀。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
竹不仅自身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雪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成为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
紫竹形态优美,具有的观赏性;生性强健,不畏空气污染和酸雨,能净化空气;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系,保持水土能力很强;竹林的屏障具有较好的防风、抗震能力,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浅根系树种,并能横向扩展,而且具有覆盖保护作用;是常绿树种,又不开花,无花粉散播;繁殖容易,养护管理费用低;不同种类高矮、叶形、姿态、色泽各异,用作景致搭配效果理想。
洛阳官场众多私家园林,紫竹相继呈现了“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景象。崇竹爱竹、乐竹忘形的“竹林七贤”更加提倡竹子造园。尤其是唐宋时期,我国文化艺术繁荣,促进了造园兴盛,竹子造园随之而步入了鼎盛时期,有名的李德容的“平泉别墅”、王维的“辋川别业”,杜工部的“成都草堂”、苏轼的“东坡园”等等,大种庭园竹,与绿树花草天等成景物流芳百代。明清时代,竹子造园首推江南园林。苏州的拙政园“梧竹幽居”、“竹径通幽”、“竹廊扶翠”等园林艺术为多数园林借鉴。特别是清代圆明园“天然画图”,以万竿翠竹为其中“五福堂”造景,呈现出“竿竿清欲滴,个个结生凉”的竹园景象,清风吹过,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真使人有“风枝露梢,绿满襟袖”之感。紫竹其中湘妃竹在“天然画图”中造就了令人陶醉的景观,成了竹子在东方艺术情调中的杰作。至于当代浙江安吉竹园、成都望江楼公园等这类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当然就更多地展现出竹荫、竹声、竹韵、竹光、竹影、竹趣等的奕采,更以多品种的竹类取胜了。
孤植:部分竹类具有高雅的形态,可单种植,如佛肚竹、黑竹、湘妃竹、花竹、金竹、玉竹以及从头到脚呈现出黄、蓝、白、绿、灰五种颜色的五色竹,充分利用足够空间以显示其特性,同时适当搭配造型多变的景石或交织栽种一、二年生草花。
丛植:较大面积的庭园可栽植较为高大的丛生形态竹类,如慈竹,成群姿态特别引人入胜。同时还可摆置美丽别致的景石或交织栽种一、二年生草花。
地被植物:以竹类为地被植物搭配草坪与土壤,具有延续视觉的功能,紫竹也可借地被植物衬托而组合成同一单元,部分耐修剪的种类可剪成短而厚实的高度,具耐阴特性者,可栽种于乔木、灌木以下,叶片具观叶效果的可作配色之用。
盆栽为观赏植物:在缩龙成寸、聚景于钵的盆景中,紫竹是的品类。纳小竹三、五枝于一小盆,并配石景造型,则可充分表现自然空间的抽象美,展现出一幅立体的风景画;也可在盆竹中栽松、梅,使成“岁寒三友”。
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紫竹备受东西方人们的喜爱。中国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
紫竹现代园林中应充分借鉴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巧妙运用竹文化,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的园林中几乎没有不用竹子来造景的,可见竹子的魅力所在。竹能与自然景融为一体,在庭院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惬意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