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在中国的鼠类多达100余种,从形态到生活习性相互差别很大居民区、森林、草原、农田、荒漠等均有鼠类栖息。不过,在居民区里典型的家栖性鼠类只有3种,即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此外,偶尔进入居民区的多为体型较小的野鼠和属于食虫目的小型兽类。根据目前情况,由有害生物防制员负责治理的,主要是居民区及其周围的鼠类尤以家鼠为。故下面以家鼠为代表,简单介绍其主要习性。
为了安全,鼠类多在夜间活动,在傍晚和黎明前各有一次活动高峰
在一些无人的环境里,家鼠白天也外出活动。为了安全,其活动多沿墙根壁角或家具边,有比较固定的路线,常常形成明显的鼠道,呈光亮的深灰或黑色。野鼠中多数种类也在夜间活动,但一些栖息在草原或荒漠等地区的一些种类则夜伏昼出。有的野鼠有光滑的鼠道,但多数鼠种的鼠道不明显
通常,家鼠的活动范围多在一幢或几幢相邻的建筑物内,当密度过高,或生存条件恶化,或感到威胁时可向周围扩展。其活动能力甚强可沿水平的电缆或树枝行走,从粗糙的墙面向上攀登。褐家鼠和黄胸鼠在平地上可跳高约1m、跳远1.2m,可从15m的高处跳下而不受伤害,可游泳800m,并能潜过水闸,通过便器弯管,小家鼠活动能力较差,活动范围小,但可钻过0.8cm的孔腺。
鼠类繁殖力强,表现为性成熟快,出生后3个月即可交配;怀孕33周产仔,每胎4~6只,多可达17只;母鼠产后数日又可怀孕。条件适宜时,1对成鼠1年可繁殖后代几百只。小家鼠虽然每胎产仔较少,但性成熟更快。只要食、藏条件充足,家鼠全年均可生育,春、秋为繁殖旺季。野鼠的繁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每年产仔次数和每胎幼仔数少于家鼠需要强调指出,家鼠赖以繁殖的两大条件,食物和隐蔽场所,都是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治理时充分认识,采取措施,抑制其繁殖率。
了解鼠类的感觉对提高治理鼠害的效果很有帮助。家鼠主要在夜间活动,视力欠佳,而且是全色盲。但是,它们可在很暗的环境里看清1m内的移动物体,能分辨颜色的深浅,在红光下视觉差。野鼠的视觉各不相同,白天活动者视力很好。
鼠类的听觉发达。家鼠对突发的声音敏感,能识别噪声,对有节奏的声音能很快适应。家鼠还能发出并听到每秒振动频率超过15kz的超声,小家鼠高听到90kHz,而褐家鼠为100kHz。根据这个特点,可制成干扰鼠类而人却不受影响的驱鼠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并不理想!
四川地区灭老鼠、灭蟑螂、灭白蚁、四害消杀、消毒服务!
大头蚁的蚁群主要包括雌蚁、雄蚁、工蚁、兵蚁4种类型。工蚁体型较小,触角细长;兵蚁头部硕大,触角柄节长度不超过头顶。中国大头蚁有广大头蚁、印大头蚁、塞氏大头蚁等种类。其中,广大头蚁主要分布于北京、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在室内可以侵建筑物内筑巢,而且可以叮咬人;印大头蚁,主要布于西南、华南各省区,尤为重庆市严重,多在户外或建筑物的地基下筑巢,也可侵入建筑物内,还可危害制药厂的葡萄糖车间,污染原料和成品,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塞氏大头蚁,主要在浙江发现,此蚁在室外筑巢;印大头蚁一般在建筑物周围屋檐滴水线以内的墙角地基下筑巢,嗜食鱼肉、昆虫尸体如蟋蟀等,以及蜂糖等甜食品。此蚁的生长发育受温度影响很大,适合的温度为24℃,蛹在超过35℃时不能生存,成蚁的亚致死低温区为-55℃,亚致死高温区为40~50℃。在卵巢底部产卵,一般卵期为2~8天,孵化率为62%。幼虫常集中在巢的底部,不能活动,靠工蚁饲喂,化蛹率约为45%;蛹为深黄色,蛹期一般3~8天,羽化率为60%;羽化后的成虫在1~5天内活动力弱。
四川地区灭老鼠、灭蟑螂、灭白蚁、四害消杀、消毒服务!
家白蚁在室内和室外筑巢,巢居在地上或地下,常见于大树上的树干内。家白蚁营造大型的蚁巢,而且在外有巢壳保护,巢壳具有保温保湿和抵御天敌的作用。巢内的温度保持在25~35℃,相对湿度在90%以上。蚁巢按其坐落的部位可分为地上巢、地下巢和树巢3种
有翅成虫分飞后,即下地脱翅,此后雄虫追逐雌虫,交配后,在适宜环境中定居下来。5~10天后开始产卵,每年的产卵高峰期在7—月份,雌虫的产卵历期大约为5个月,从4月下旬或5月开始一直到10月份。每头雌虫一次产卵1~6粒,平均一生产卵46粒。但当营养不足时,大多数雌虫不能产卵。家白蚁的原始繁殖蚁生殖潜力很大,这和它本身的遗传因子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