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是靠几根柱子立起来的,这个柱子要想立得住,就要有夹杆石。把这个柱子立成一个杆儿,两边有石头夹住它。它和我们建宫殿不一样。有的时候宫殿没了,但是它下边有一个石杵,那是柱子的地基。立牌楼不是这样,牌楼是一边有一块石头,夹着这根杆子。然后有坊梁,牌楼干什么的,有坊额,有题字的地方,有楼顶。这个之所以叫楼,叫牌楼,因为它有顶,而且顶是等级的一个象征。
黄琉璃瓦牌楼档次高。上边是三个楼,下边还有四个楼,我们称这样的牌楼为“七楼三开间四柱,七楼的牌楼”。有七个楼,高的是九个楼。原来还想设计更高的十一个楼,超过它,如此在全国都非常,一般封建皇帝高的也就到九个楼。
木牌楼。这类牌楼数多,基础以下(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现代用水泥浇铸),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如果是不出头式,则柱子的以"灯笼榫"直达檐楼的正心行(檩)鰕,与檐楼斗拱连接,上下一气。所以柱上不另有坐斗,拱翘等都插入榫内。街巷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木柱。楼顶所用之瓦,亦因其作用和地点不同而相异。内廷各坊之顶用各色琉璃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经初步调查,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它的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揩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二色琉璃砖嵌砌壁面,远远望去威严壮观。
石雕牌楼起初见于周朝,用于旌表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在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牌楼主要标注地名,一般被标注的地名都有着广泛的度和很高的认知度。其实石雕牌楼和石雕牌坊是有一些区别的,石雕牌楼设计一般是有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之分,而石雕牌坊可以没有门楼,比如我们常见的冲天式牌坊,但是现在很多人会把石雕牌坊和牌楼认为是一样的。
三门石牌楼设计要注意样式造型,考察当地是实际情况,设计适合要安装地的尺寸和样式,预算充足的情况下,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根据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物,看样式是适合仿古造型的还是现代造型的,材质方面也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