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时效之所以能够部分地取代热时效,是由于该项技术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振动时效的几个重要参数是:“支撑点、振型、激振点、加速度、固有频率、时间”其中振动加速度、共振频率、共振时间是 决定工艺效果的主要参数。
自然时效:下降的剩余应力不大,但对工件尺寸安稳性很好,办法简单易行,但出产周期长.占用场地大,不易办理,不能及时发现构件内的缺陷。 热时效:
①热时效工艺要求是严格的,如要求炉内温度差不大于±25℃,升温速度不大于50℃/小时,降温速度不大于20℃/小时。
②能耗高,出产成本高。热时效炉内温度不均匀,升降温速度无法严格控制。
③同一炉内,热时效消除应力不均匀。④劳动强度大,污染严峻,目前大部已被振荡时效代替。
振动时效技术起源于对锤击法消除构件局部残余应力的实践摸索,早于1906年由美国物理学家J.W.Stratt提出并取得专利,发展至今仅有百余年历史。有别于传统热时效,振动时效的宏观机理是通过动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叠加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是一种非热的残余应力消除与均化方法,不产生氧化皮与热变形的同时,具有能耗低、占地小、时间短,对处理材料的限制少等特点,因此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