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浆主要成分有哪些
银微粒
含量
金属银的微粒是导电银浆的主要成份,薄膜开关的导电特性主要是靠它来体现。金属银在浆料中的含量直接与导电性能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银的含量高,对提高它的导电性是有益的,但当它的含量超过临界体积浓度时,其导电性并不能提高。一般含银量在80~90%(重量比)时,导电量已达高值,当含量继续增加,电性不再提高,电阻值呈上升趋势;当含量低于60%时,电阻的变化不稳定。在具体应用中,银浆中银微粒含量既要考虑到稳定的阻值,还要受固化特性、粘接强度、经济性等因素制约,如银微粒含量过高,被连结树脂所裹覆的几率低,固化成膜后银导体的粘接力下降,有银粒脱落的危险。故此,银浆中的银的含量一般在60~70% 是适宜的。
大小
银微粒的大小与银浆的导电性能有关。在相同的体积下,微粒大,微粒间的接触几率偏低,并留有较大的空间,被非导体的树脂所占据,从而对导体微粒形成阻隔,导电性能下降。反之,细小微粒的接触几率提高,导电性能得到改善。微粒的大小对导电性的影响,从上述情况来看,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由于受加工条件和丝网印刷方式的影响,既要满足微粒顺利通过丝网的网孔,又要符合银微粒加工的条件,一般粒度能控制在3~5μm 已是很好,这样的粒度仅相当于250目普通丝网网径的1/10~1/5,能使导电微粒顺利通过网孔,密集地沉积在承印物上,构成饱满的导电图形。
形状
银微粒的形状与导电性能的关系十分密切。从一般的印象出发,都只是把微粒理解为球状或近似球状的颗粒。
目前,普遍从废钯碳催化剂中回收钯的方法有浸出法和焚烧法两种:
一、浸出法
浸出法是用酸(盐酸-氯酸钠、盐酸-双氧水或王水)将钯从废催化剂中浸出,过滤后,用铁粉或锌粉置换滤液中的钯。得到的粗钯再次用混酸或王水溶解后,采用氧钯酸铵沉淀法和二氯二胺络亚钯法提纯,得到高纯度的海绵钯。该法的钯浸出率低、浸出时间较长,但废催化剂中的钯不易流失。
二、焚烧法
焚烧法是讲废催化剂高温下焙烧,除去其中的碳和有机物,以碱性甲醛溶液或甲酸还原烧渣,过滤后,用盐酸-双氧水活王水将滤渣溶解,得到钯溶液。钯溶液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得到氯化亚钯或采用氨水络合酸化沉钯,后用水合肼还原得到纯海绵钯。用此法应设法减少在焚烧过程中钯的流失。
相对于贵金属矿产资源而言,银粉回收贵金属废弃物可以称为贵金属二次资源。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废弃物其贵金属含量一般都会原矿,如果把它再生利用,其获取成本将会大大低于原矿开采,而产生的三废排放量也远远少于原矿开采过程。在如今贵金属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贵金属采选冶过程的污染量居高不下、采选冶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大对贵金属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力度,将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意义。
银(Ag)是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961.93℃,沸点2212℃,密度10.5克/立方厘米(20℃),熔解热为11.30千焦/摩尔,汽化热为250.580千焦/摩尔。银质软,摩氏硬度为3.25度,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延展性仅次于金,能压成薄片,拉成细丝。1克银可拉成1800米长的细丝,可轧成厚度为1/100000毫米的银箔,是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的金属。银对光的反射性也很好,反射率可达到91%。
银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氧作用,长久暴露在空气中,和空气中的硫化氢化合,表面变成黑色,形成黑色的硫化银。常温下,卤素能与银缓慢地化合,生成卤化银。银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和碱发生反应,但能与氧化性较强的酸(和浓盐酸)作用。
金水是一种流动的液体金属,主要成分是金和汞的合金。它具有较低的熔点和高的电导率,因此常用于电子元件的制造和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由于金水具有较高的毒性,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