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性混凝土 high ductile concrete
由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和合成纤维等原材料组成,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成型以后,
具有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的特种混凝土。
2.1.2 合成纤维 synthetic fiber
用有机合成材料经过挤压、拉伸、改性等工艺制成的纤维。
2.1.3 当量直径 equivalent diameter
纤维截面为非圆形时,按截面积相等原则换算成圆形截面的直径。
2.1.4 纤维体积率 fraction of fiber by volume
纤维体积占高延性混凝土体积的百分比。
2.1.5 纤维用量 fiber content
单位体积高延性混凝土中纤维的质量,以 kg/m3 表示。
等效抗压强度 equivalent compressive strength
试件单轴受压试验时,采用等效受压荷载计算所得的平均抗压强度。
2.1.7 等效抗压韧性 equivalent compressive toughness
试件单轴受压试验时单位体积的变形能,可作为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的评价指标。
2.1.8 等效弯曲强度 equivalent flexural strength
试件弯曲韧性试验时,采用等效弯曲荷载计算所得的抗弯强度。
2.1.9 等效弯曲韧性 equivalent flexural toughness
试件弯曲韧性试验时等效弯曲强度与挠跨比的乘积,与等效弯曲强度一起作为高延性混
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指标。
2.1.10 材料强度利用系数 strength utilization factor of material
考虑加固材料自身变形能力砌体及在二次受力条件下其强度得不到充分利用所引
入的折算系数。
2.1.11 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在原结构构件表面增设一定厚度的高延性混凝土,提高结构整体性、结构构件承载力和
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
2.1.12 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reinforced high
ductile concrete layer
在原结构构件表面增设一定厚度的配筋高延性混凝土,提高结构整体性、结构构件承载
力和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
加固后结构的安全等级,应根据结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结构的重要性和加固设计
使用年限,由委托方和设计方按实际情况共同商定。
3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和加固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其技术经济效果,
避免不必要的拆除和更换。
4 对加固过程中可能出现倾斜、失稳、过大变形或坍塌的结构,应在加固设计文件中
提出相应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并明确要求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
5 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高延性混凝土采用合成纤维作为增韧材料,合成纤维应为单丝纤维或粗纤维。纤维不
应对人体、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涉及与生产、使用有关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应符合我国相
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4.1.2 制备高延性混凝土所用合成纤维的规格宜符合表 4.1.2 的规定。
表 4.1.2 合成纤维的规格
外 形 公称长度(mm) 当量直径(μm)
单丝纤维 4~15 12~50
粗纤维 15~60 >100
4.1.3 合成纤维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4.1.3 的规定
配合比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同时满足试配强度和韧性的要求,并应满足高延性混凝土
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设计要求。
6.1.2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的相
关要求。
6.1.3 高延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
6.2 原材料规定
6.2.1 高延性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6.2.2 高延性混凝土的骨料宜为中砂,细度模数宜为 2.3~3.0。骨料含水率应小于 0.5%,含
泥量不应大于 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 0.3%。
6.2.3 高延性混凝土宜采用减水率不小于 25%的减水剂。
6.2.4 宜复合掺用粒化高炉矿渣粉、粉煤灰等矿物掺合料;粉煤灰等级不应低于 II 级。
6.2.5 高延性混凝土中纤维的体积率不宜小于 0.5%,且应以试验结果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