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每月对低温银浆的月用量大概在40吨左右。其中大部分份额被美国,日本的品牌所霸占。国内做的比较好厂家有江苏纳为,上海宝银等。随着欧盟无卤标准推行,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对产品不含卤素。这个技术壁垒导致了国外厂商基本控制了市场。目前江苏纳为的FP201成功打破了这一垄断。
现在整个正银市场在大概1800多吨的出货量,国内的几家加在一起可能40-50%,但趋势是在往上升,有可能会超到50~60%以上,这两年占比会更高一点。近这几年,进口替代的趋势非常明显,在一些中低端,比如多晶的银浆基本上就是国产的了。单晶的PERC现在基本上也是在国产替代过程中,而且替代速度非常快,然后在N型HJT 电池里边,国产的很多企业都在做一些尝试,但是主要的还是以替代为主,其他企业的规模相对来比较小一点。因为技术不一样,所以难度也不太一样。国内的企业都是在突破过程中。
如何理解介面科技?
A:介面科技应该是说烧完以后或者固化完以后,介质跟介质之间是怎么结合的,是很重要的,和印刷工艺也有关系。分散化学是你的树脂体系,溶剂体系里的银粉怎么使用,其他原料怎么进行混配,后怎么去跟电池工艺、组件工艺配合,这就是比较难的地方。因为又要有导电性,又不能烧穿正极,然后又要有足够的拉力使得电池片能够互联。
HJT的话大概价格是多少,加工费是不是要高很多?
A:高温银浆的成本会比低温银浆要高。售价低温是高温的1.5倍左右,前段时间卖5000多元/kg,这几天银涨价好像7000多元/kg。其中的加工费还是挺高的,高温的银基本上就是银粉,低温的银又有片银,又有银粉。另外,玻璃板不用玻璃粉,用一些树脂,这些成本都会便宜一点。
正银现在的国产化的比例大概是什么情况,国产化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A:正银国产化比例其实很高了,可能超过一半。19年到20年会增长得非常快。帝科相对做多晶的多一点,单晶的少。多晶的基本上就是全部国产化了,下游大部分电池厂商也用的国产,目前下游厂商一些对交货周期敏感、或是发电效率要求高的企业也都开始用国产的了。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下游的厂商每隔半个月、一两个月就要求升级配方,对提升转化效率有较高的要求,难度在于整个研发体系。
若以4000元每kg为例,扣除3000元银价的成本,那么剩余的1000元中加工费会是多少?
A: 因为玻璃粉的价格大多为100~200元,那么这1000元中除去玻璃粉的成本剩余均为加工费。该产品成本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先去查产品售价,然后查询市场平均银价,其差价近乎等于该产品利润。这类产品与一般的产品或材料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