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远考虑,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种植,既能有较高的固碳效益,形成长期良好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彩叶植物固碳释氧能力比常绿植物更强,这可能是相关的花色素苷的叶中的含量和分布的差异,从而影响叶片光谱反射率的能力,但也影响光吸收。考虑到大多数的色叶植物和落叶植物在秋季和冬季是落叶,秋季和冬季的固体碳效益接近于零。常绿植物与彩叶、落叶植物搭配,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确保秋季和冬季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的,形成四个季节的植物景观。老树和小树搭配相对较小的树木,固碳能力比老树高。这是值得思考的,这可以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对目前的“大树进城”现象。
在植物的选择上,主地形选用高大的乔灌木,达到以绿色为主的比较庄重的效果;而两侧微地形选择了色彩比较明快、树形低矮的花灌木,形成与主地形互补的轻松活泼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整个校前区部分的植被类型,从色彩上也有了变化,使得主地形与微地形相辅相成,形成变化中有统统一中有变化的特风格。这个部分的组合完成了校园南门入口中心广场区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协调中有特色,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师生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心情愉悦,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清晨久违的鸟鸣声伴随着师生的朗朗书声,确有心旷神怡之感。
教学区小游园本是一片银杏林,因为过密,银杏树的生长势都很弱,没有形成景观,且银杏林中没有活动场地,造成空间的浪费,学生无法利用。在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自然式可进入园林的形式(具体的做法是,在原地形的基础上改造微地形,与校园主景区保持风格的一致性。该区域面积较大,肩负着师生晨读及休憩的功能,在设计时注意“静谧”的要求,植物的选择多以树冠丰满、树形高大、隔音效果强的树种为主。为达到可进入的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汀步,兼顾景观美和文化氛围,在路灯、雕塑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增加文化元素和自然野趣。改造完成后的小游园是受学生们欢迎的地方,在优美的园林中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熏陶。
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秉承“俗则屏之,佳则收之”的理念和原则,为园区未来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在规划过程中,处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追求健康和环保,营造出一种恬淡、舒适、幽雅、宁静的环境氛围。设计者还融入“对知识的追求”这一设计原则,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型园林,并坚持设计要“结合自然”,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依据药学文化和园林美化的交融,设计规则式局部景观和园中园景观,使游览者一踏入园林大门就能体会到美感统一的格局。园区坚持景观设计,追求视觉、听觉、嗅觉上的欣赏效果,使观赏者能够在观赏效果上有所愉悦,在身心感受上也能达到高的享受。
我国园林景观事业近年来对古典园林设计精华予以充分地继承和吸收,打造出具有典型中国古典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文章就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进行探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形成较为特的乡土景观。在历史漫长的古代,无论是官宦之家,还是文人墨客,都对审美有着较高的要求,都会在设计居住环境时将艺术文化应用其中,以便能够打造出更加宜人居住的优美环境。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充分考虑到光线、气候、温度等一系列因素,无论是布置亭台楼阁,还是种植植被,亦或者布局园林结构都对其予以考虑,还将园林内的景观环境与外界的景观环境予以有机结合,让人们在对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欣赏的,也能够与大自然实现亲密接触。
北京颐和园在自身建筑的特性基础上巧借玉泉山的美景,让二者相映成辉,一起将颐和园的整体美观体现出来。又如扬州个园的面积虽不大,但一处一景,将造园者的匠心地体现出来。特别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个园利用分峰用石的手法,堆叠种不同的石料宜石、笋石、黄石、湖石来营造出“春、夏、秋、冬”景,表达出“冬山宜居”“、春山宜游”“、秋山宜登”、“夏山宜看”种截然不同的诗情画意,终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杰作。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用地日益紧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用地面积也较小,应用因地制宜的古典园林设计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对于空间变化往往要求既统一又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