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说:佛本无相,一切归于大自在,心中无佛,佛何在?心中有佛,佛何在?佛本是一执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无相,以众生为相也。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石雕佛像,实际上很多是依据人们对神佛菩萨的理解而创作出来的。石雕佛像的造像依据是佛教教义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佛教文化中,佛像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代表着智慧和慈悲。在雕刻佛像时,会根据佛教的教义和传统文化来设计其外貌和造型,以表达佛像所代表的意义。
石雕是一种具有空间感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在生活中有许多随处可见的石雕艺术作品,例如摆放在城市公园里的抽象石雕,或是摆放在场所门口的神兽石雕,亦或是摆放在寺庙内的佛像石雕等等;都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常常有人认为石雕佛像和人像雕塑是一样的概念,其实不然,二者不论在创作手法还是在创作意义上都有着天壤之别。
看到这些琳琅满目的石雕佛像种类,人们不禁好奇,石雕佛像的种类到底有哪些?实际上石雕佛像的分类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其一是佛陀类、其二是菩萨类、其三是明王类、其四是天人神像类。其中佛陀类和菩萨类,是寺庙石雕佛像中比较常见的艺术类型。
佛陀,在狭义上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娑婆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寺庙中较常见的诸佛雕像有:石雕释迦牟尼佛、石雕阿弥陀佛、石雕药师佛、石雕大日如来佛等等。
石雕佛像的种类之二是菩萨类,菩萨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寺庙中常见的石雕菩萨圣像包括: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等。其中较常见的要属石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被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她救苦救难于人间,为度化众生,现33化身,救12种大难,深得人心。
佛像石雕的种类之三是明王类,这种类别的石雕佛像相对而言比较不常见;包括不动明王、金刚夜叉等;是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神明。石雕佛像的种类之四是天人神像类,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释天等,另外还有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这些石雕佛像中的男性天神,大多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