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
历代帝王年号、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识,对于书画的正确鉴定,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历代帝王的年号在开始或终结时,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而是相互交叉的。某个皇帝死了,又换了个新皇帝,有的就改了元,即换了年号,也有些当年并没有改元,依然沿用旧的年号。例如:明神宗朱翊钧在位48年,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死的,八月朱常洛(光宗)做了皇帝,改元泰昌,仅一个月就死了,九月朱由校(熹宗)做了皇帝后就没有改元,直到下一年(1621)才改元为天启。我们从某些书籍上看,万历只有47年,泰昌仅有一个月也被算成一年。又如:朱由检(毅宗)是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死的,但有的书籍上把这一年算作清代顺治元年。
我们在书画的落款上,如果看到写为万历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均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写为万历四十八年腊月,则不符合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落泰昌年号的款,写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也可以肯定是有问题的。崇祯年号的书画款,如果写为崇祯十七年春日,同样是符合逻辑的,例如:杨铉《临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款写为:"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时崇祯十七年春月也。"这是无可怀疑的。有些人如果不了解这种历史过程,以为崇祯只有16年,就可能将这件作品否定了。
又如南宋赵构(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写的已被刻入《三希堂帖》的《行书千字文》卷,将文内"玄"字改成"元"、"让"字改成"逊"、"殷"字改成"商"、"树"字改成"竹"、"贞"字改成"清"、"敬"字改成"敬"字少写后一笔、"竟"字改成"馨"、"恒"字改成"齐"、"匡"字改成"辅"、"桓"字改成"泰"、"纨"字改成"团"、"丸"字改成"弹"、"朗"字改成"晃"、"悬"字改成"迁"。共计改写了14个字,都是宋讳。"玄、悬、朗"避赵氏始祖名玄朗,"敬、竟"避太祖匡胤之祖父名敬,"殷"避太祖之父名弘殷,"匡"避太祖名匡胤,"恒"避真宗名恒,"贞"避仁宗名祯,"树"避英宗名曙,"让"避英宗生父名允让,"桓、纨、丸"避钦宗名桓。
又如:约50年前,北京琉璃厂有一幅落款为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画得很好,落款字数不多,作品本幅十分整洁,所以有人要买。后来有人看出了这件作品的毛病,落款"玄宰"的"玄"字缺写后一笔,是避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董其昌死于明崇祯九年,没有活到清代,因此就肯定了这件作品是清代人伪造的。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文史知识的丰富与否,对于鉴别书画的真伪,也有相当重要的重要的作用。如果文史常识不多,那么,那种改写的避讳字是不易看出来的,因此也就有可能将作品的真伪断错。
方琮的这幅山水所用材料为细网网丝绢,此绢在书画鉴定中应为先的疑点。网网丝绢亦称灯笼绢,是—种纹路极粗的劣等丝绢,在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江浙湖洲一带均有生产,此种丝绢的出现,当是我国江南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种反映。它的时代背景是:由于在清雍、乾两朝盐运的复苏,促进了扬州滨海一带的经济发展,当时居住在扬州一带的有钱人多为盐商,据《康熙两淮盐法志卷二十七》记载:“山西、陕西、徽州之盐商皆寓其处”。由于这些拥资千百万的盐商出于商业的需要,为改变其社会地位而投资文化,而把养士、附庸风雅、扶持文化艺术事业作为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手段。由于他们以巨资收藏书画,推动了江南—带书画供求结构的变化,书画的需求量迅速提高,渤中书画供求结构的变化牵动了小市民,形成了以书画装点门庭的社会风气,这下子普通书画的需求量则急剧上升,适应市场需要的廉价装裱材料—网网丝绢应运而生。此绢大致可分粗细两种,细者经丝纬丝齐整,纹路成方格,但经纬丝之间均有一条丝的间距,这样在经纬丝组成的方格间均能透底成小方孔状;粗者经丝紊乱而纬丝齐直,经纬丝间距不等,如纹格不直之纱窗。此绢价格极廉,可用作低档书画的装裱材料,但细网网绢在当时经过特殊加工后可作为书材料。至清,当网网绢出现之后,便发展为以糊中缠土托绢,糊中缠入白笈将落丝。当绢拓出后,丝格间均以浆工添平而不漏底,使绢面平光如纸而能作画自如。从现今流传的此等托绢的画作看,几乎皆为清同光以后所画,而此绢在清末画家中除极少数廉价售画的不画家使用外,大多是坊间的行画在使用,—般画家均不使用。故方琮的这隔山水以网网丝绢为材料便引起首要嫌疑。由于材料粗糙,所钤小印几乎看不清为何字。从装裱看,亦为民间粗制花绫所裱。这些皆是缘于成本合算,当时本为普通商品画,面向普通购买者。
收藏品价格表,古董鉴定上子谋收藏鉴定网
有个网友给我的帖子上留言
“喜欢在地摊上或者喜欢听故事的人通常为老先生”。结合他对我藏品的评价,我就知道他对“老先生”的称谓是讽刺还是肯定。不过我还是毫无忌讳地说:我一些收藏知识来自与地摊经营者的交流。
在当今这个时代,凡是收藏古币的人,都喜欢看书,上网,翻阅资料,看的理论文章,看藏品的拓片和图片等,通过这种方式,自己藏品价值几何,心里多少有一杆秤。但是,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古币浩如烟海。每当遇到形形色色的实物时,有时候就发现脑子里储存的那点书本知识与现实还是有点脱节。因此,在看书的同时,我还经常到古币市场走走看看,遇到在我眼里能比较过关的钱币玩家,或遇到摆地摊的老者,我就跟他们聊聊。譬如卖给我
他说的这个意思我明白,
我在九十年代初曾经开了个
“店”,不少人只要遇到的蛇或鳖,都送到我店里来。有一年,一个人捉了一条两尺来长的野灰蛇,说他把蛇牙都拔掉了,要卖给我。开始我不收,他就向我求情,说他从老山前线下来的,钻猫耳洞受了凉,患了严重的前列腺炎,看病需要钱,让我随便给点。我心软了,就收下,顺便装在连衣裙口袋里, 结果陪客人喝酒时,我的手无意中往口袋一伸,感觉又软又凉,我忘记是蛇在里面,吓得尖叫一声,遂掏出,桌上的客人冷不丁见我手里抓了条蛇,顿时吓得人马仰翻。
还有一次,一个农妇拿来一个小铜罐,说她在河里掏沙子时刨出来的。估摸店的人肯定收野东西,就给我们提来了。经过讨价还价,我老汉收了下来。我一看这个小玩意儿,心里窃喜,从造型和锈浊看,是个老东西,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个汉代青铜奁。是古人装贵重金属的东西。前些年,这个东西的盖子被儿子涂上了蜡烛液,搞得像湿了一片,影响了美观。后来我为了除去蜡烛液,用开水烫,用火烧,通过折腾,才知道,真锈是烧不掉,越洗锈越艳丽。